《诸天从茅山开始》作者:龙升云霄-免费小说下载

此链接免费分享仅供网友学习和参考,有能力者请支持原版作者(底部附有下载链接)

简介:玄幻 诸天
如果你能往返一个‘特殊’的民国世界,你会做什么?
富甲天下,妻妾成群?
提笔报国,文压天下?
秣马厉兵,封王拜将?
还是……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正文

第1章:开局一个民国位面

对张恒来说,今天是个特殊日子。
有多特殊?
得到签到系统的第365天。
曾几何时,他也曾幻想过和大家摊牌,以神豪的面目示人,今天签到一辆玛莎拉蒂,明天签到一座写字楼,后天签到阿里百分之一股份,走上人生巅峰。
可惜天不遂人愿。
别人的系统顶呱呱,他的系统像小女孩过家家。
一根铅笔,一块橡皮,十斤面粉,五个鸡蛋,全是些小玩意,让张恒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把给六七十年代,乡土文女主角的系统错给自己了。
就是那种六十年代初期,生活在乡下,穿着花棉袄,有个包子父母,偏心奶奶,全家人受欺负,女主利用签到系统崛起的乡土小说。
为什么这么想。
因为大人用不着这玩意啊,一看就是哄孩子的,张恒出身现代文明社会,物资丰富。
鸡蛋几毛一个,一天工资全买鸡蛋,能把一家三口撑死。
签到一天,就给五个鸡蛋。
我踏马去药店门口排队去,他也不敢只给我五个,怎么也得给十个。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日签不给力,月签倒是不错。
自行车,金镯子,老山参,登山镐,防刺服,宠物猪……
东西五花八门,倒是有些价值,虽然没到改变生活的地步,却也丰富了生活,让张恒对接下来的年签越发期待,说不定,真能签到一栋写字楼回来。
“叮~签到成功。”
“你触发了年签奖励,你得到了一座前往民国位面的时空门。”
“特别提示:此世界为平行世界,你的改变将不会影响现实。”
“特别提示:此世界为民国八年,西历1919年。”
“特别提示: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
听着脑海里的提示,张恒整个人都是蒙的。
他以为有了签到系统,自己以后就不用努力了,混吃等死也未尝不可。
没想到居然是手动版的,直接给个民国位面,这是要自己去丰衣足食吗?
“好像有搞头啊!”
张恒很快动心了。
要是他没记错,最早的人造宝石出现于1900年。
受困于当前科技,这种人造宝石假的不行,肉眼便能看到里面的细小气泡,如果用放大镜来观察的话,甚至能看到细密的人工弧线纹。
这些气泡与弧线纹路,在天然宝石中是不存在的,一眼就会被人看出是假货。
此后的一百年中,随着技术进步,技术水平的上升,人造宝石变得越来越真。
到了现代,甚至一些专业鉴定机构,都难以辨认出宝石真假,尤其是一些高档人造宝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真的,只是差个证书。
张恒想来,现代都难以辨别的高仿宝石,放到没有先进仪器的民国时期,会被看穿的几率微乎其微吧。
整一些红宝石扳指,珍珠项链,翡翠玉石过去,还怕弄不到钱?
“不对,赚钱的路子有,能不能赚到钱却很难说。”
“1919年可是军阀割据时期,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山匪恶霸。”
“如果孤身一人,带着宝石就想弄钱回来,一个不好就得把命丢下。”
张恒看过一些描写民国时期的电视剧。
如《五月槐花香》,《大宅门》,《白鹿原》,《活着》,《哑巴新娘》。
一些电影如《变脸》,《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
或多或少都描述出了,乱世下法不法,国不国,兵不兵,匪不匪的混乱局面。
在这个时代下,能开店做生意的都不简单。
真要是傻啦吧唧,拿着一箱手表,或者几颗宝石去换真金白银,估计进门容易出门难。
天一黑,一辆马车从后院走,噗通一声,一个麻袋就丢水库里了。
当然,也可能遇到好心老板,拿货付钱。
只是谁敢赌这个几率,赌输了,那可就成枉死鬼了。
“赚钱是好,可也要有命花才行。”
“往返于现代和民国之间,第一步不应该是赚钱,而是要站稳脚跟。”
“有人曾说过,做大事要懂三思,思危,思变,思退。”
“能保证安全,能应对变故,能留下退路,才能稳坐钓鱼台。”
“一拍脑袋,再一拍屁股,傻不拉几就想去发财,我看发梦还差不多。”
张恒目光闪烁,心中已有定计。
……三天后……
“先生,您的快递。”
“谢谢。”
送走快递小哥,张恒抱着箱子进屋,同样的快递箱他已经收到好几份了。
拆开一个。
里面是一身灰色长袍。
再拆开一个,里面是一件红色马褂。
往身上一穿,再戴一顶白色礼帽,立刻就变成了民国时期的乡绅阶层。
“咳咳……”
张恒干咳两声,对着镜子转了一圈:“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还行,像那么回事。
不枉他花了三千,特意从中华阁定的衣服。
“钱!”
想到钱,张恒反应过来,赶紧把抽屉打开,从里面拿出昨天从古玩街买来的假大洋。
像这种民国四年造的袁大头,如果是真的,市场价通常在1500一2000左右,品相好的贵一些,品相一般的便宜些。
不过他手上的三十块大洋,都不是正品货,买的高仿。
三百块一枚,据说是燕京那边的高手,用四十年代的铸币机自己做的。
用料一模一样不说,还掺了同比例的白银,除了品相有点新,跟真正的大洋没有两样。
至于在民国时期,一枚大洋的价值。
跑堂伙计《正式的,不是学徒》的月工资大概是两块大洋,大师傅是五块。
以《天下第一楼》为例,烤鸭师傅罗大头,一开始就拿的五块大洋,后来买卖红火,又给涨到了八块。
购买力呢。
一块大洋就是1块钱,等于2枚中洋《五角面额的银元》,10枚小洋《一角面额的银元》,或者100枚铜元《一分面额的铜子》。
物价呢。
大米3分钱一斤,小米1分,牛肉一角五分,羊肉一角三分,猪肉一角一分,白糖一角,棉布每市尺约1角2分,蔬菜几分钱不等。
两块大洋,就是66斤大米。
换成小米就是200斤,拌点野菜,够一家五口嚼用。
张恒手上这三十块大洋,放到北上广肯定不算什么。
但是在一般地方,估计也没几户人家拿得出来。
毕竟,酒楼伙计在古代可是体面工作,普通人家种点地,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块大洋,要不然也不会一到灾害年间就要卖儿卖女。
“三十块大洋,初始资金应该够了。”
张恒一边想着,一边拿出一本族谱。
一个好汉三个帮,张恒觉得自己孤身一人,去当铺用珠宝换钱的风险太大。
有心在民国找几个帮手,一般人又信不过,怎么办。
答案就在这本族谱里。
张恒祖上出自汉东省,阳江县,大沟镇。
当年张家在镇上也是大族,据说在民国年间有八百户,七千多人,抗战时期,甚至办过自己的乡民保卫团。
民国张恒不熟。
但是张家他熟啊,他又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算起来,他这一支还是张家主脉,族谱现在就在他手上。
翻翻族谱,谁是谁,谁都干过什么,族谱上写的一清二楚。
不清楚的,找族里的百岁老人问问也就清楚了,废不了多大功夫。

第2章:我的钱不香吗

三天后。
一辆黄包车跑在乡间小路上。
张恒坐在车上,手边放着行李箱。
拉车的是个光着脊梁的中年人,脚上穿着一双草鞋。
“张老爷,你今天真够走运的,遇到了我,不然您下午出城,一般人可不敢拉您。”
“怎么,我的钱不香吗?”
张恒很是奇怪。
“不是钱的事,是最近闹僵尸,万一天晚了没能赶回来,说不得这条小命就得丢在外面。”车夫回答道。
“僵尸?”
张恒楞了一下。
不会吧,他是来民国赚钱的,怎么这里的民国这么恐怖,还有僵尸出没,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真的假的,你见过?”
张恒皱着眉头。
“那哪能见过,见了还能有命在?”车夫拉着洋车,喘着粗气:“不过有人见过,那臭味,隔着十几米就能闻到,吓死人了。”
“是吗?”
张恒将信将疑。
因为他听人说过,民国时期有人借着迷信,假扮赶尸人来运送鸦片。
那些赶尸人和所谓的僵尸都是活人假扮的,就连身上的尸臭味也是提前准备好的死老鼠。
所以对车夫的说法,张恒听三分,信两分,不敢说不信,也不敢说全信。
“张老爷,大沟镇到了。”
一路颠簸,一座小镇映入眼帘。
这里是民国时期的大沟镇,阳江张氏一族的发源地。
张恒在县城的时候已经打听过了,虽然这里是平行世界下的民国时期,可很多地方依然对得上号。
比如有大沟镇,有大沟镇张家,张家的这一代族长叫张大海。
张恒呢,算起来是张大海的直系后代,要管张大海叫老祖宗。
这一对上,一切就好说了。
“辛苦了。”
张恒从洋车上下来,将一枚袁大头压在车上:“这是车钱,剩下的是赏你的,一会去镇口的茶棚喝口茶,歇歇脚。”
正常来说,十几里的路就算坐黄包车,十个铜板《铜元》也就够了。
一块大洋,那是100个铜板,能买100斤小米了,可不是一笔小钱。
“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车夫连连道谢,满心欢喜去了。
有了这一枚袁大头,回去他就能请翠云居的刘掌柜喝喝酒,将家里的大儿子送去当个学徒。
学徒虽然没有工钱,但是酒楼管吃管住,隔三差五还能打包一些剩菜剩饭回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要削尖脑袋的。
“民国时期的大沟镇,比我想象的还要穷啊!”
进了镇子。
张恒拎着箱子,先在镇上转了两圈。
大沟镇人口不少,光是镇上就有两万多人,算上下面的村落能有四五万。
只是跟富裕沾不上边,整个镇子只有一条主街道还算繁华,有些店铺之类的撑着。
往深处走,越走越穷。
面黄肌瘦的老人,光溜溜的孩子,面带菜色的女人,麻杆一样的男人随处可见。
很明显,这里的人连饭都吃不饱。
不过也不奇怪,眼下正逢军阀混战期间,袁大头称帝和溥义复辟也就前两年的事。
现在更是闹腾,连政府都有两个。
一个北面的北洋政府,一个南面的民国政府。
一大帮军阀团结在这两块招牌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城头变换大王旗是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一年能换三四次县长,今天一个军阀上台,明天就有一大帮县长走马。
后天一个将军倒下,他任命的官员又都不做数了。
当官的跟走马灯一样的换,各种苛捐杂税能少了才怪。
“这里是张家祠堂吧?”
左拐右拐,张恒终于来到了一个像样点的地方。
这里是张家祠堂。
祠堂,代表着宗族脸面。
一个再穷的地方,祠堂也会修的像模像样,如果连祠堂都破败了,说明这一支族人距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后生,你找谁啊?”
祠堂门口有颗老树,树下坐着几名纳凉的老人。
“几位长者。”
张恒先是一礼,然后才开口道:“晚辈张恒,我父亲是往南洋去的张大鲜,几位应该是张家的族老吧,劳烦向族里通报一声,张大鲜的后人回来了,想要认祖归宗。”
“张大鲜?”
“哎呦,他一走几十年,音信全无,我们还以为他死在外面了。”
“什么死啊,活的,多不吉利。”
“是啊,大鲜的后人回来了,别说这种话,不过大鲜今年应该有六十多了吧,他儿子怎么看着才二十多岁?”
几名老人聚在一起嘀咕着。
至于张恒是不是张大鲜的后人,这个倒没人怀疑。
因为张恒一身白色西装,胸挂金表,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阔少爷。
整个大沟镇谁家孩子能有这打扮,要不是去南洋发了大财的张大鲜后人回来了,总不能是县城里哪家的公子哥,下乡来拿他们这群老头找乐吧。
认祖归宗这句话,在宗族时代可不兴拿来开玩笑。
“张大鲜的后人在哪?”
半小时后。
看热闹的人来了不少,正主也终于出现了。
有族老怕张恒不认识,还帮着介绍道:“这位是张大海,张家族长,论起来,你应该叫他堂叔,他是你父亲的堂弟,没去南洋之前,你父亲在镇上和他最亲了。”
“堂叔好,晚辈张恒,是张大鲜的儿子,我是老来子,今天刚从南洋回来,是准备来认祖归宗的。”
对于张大海,张恒当然不陌生。
从现代论,张大海是他的老祖宗,爷爷的爷爷的爸爸。
搀扶着张大海的中年人,张恒就更认识了。
这是他的老老太爷,爷爷的爷爷张振天,张恒在家里看过他的相片。
当然,认出来是认出来了。
张恒却不能有任何多余表情,因为穿越的事不能泄。
虽然管自己的老祖宗叫堂叔有些别扭,但是他会慢慢适应,以后在民国世界内,他只能是张大鲜从南洋归来的后代张恒,自找麻烦的事一点都不能干。
“张恒……”
老族长连连点头:“好啊,太好了,大鲜走的那年是光绪年间,当时穷啊,再加上闹了天灾,好多人都饿死了,大鲜心气足,一咬牙就去了南洋,细算算,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很想他呀。”
老族长好似再和别人说,又好似再和自己说。
说完之后,拉着张恒的手攥得很紧,问道:“你父亲怎么样了,身体还好吗?”
按照真实的历史情况,张大鲜去了南洋之后很快便病死了,更不是什么富商。
只是碍于当前条件,大沟镇的人一直没收到张大鲜的死讯,直到千禧年后,张家组织过海外寻亲活动,才在马来知道了这段往事。
不过那是八十年后的事了,现在张恒说自己是张大鲜从南洋归来的后人,根本没人能够反对:“堂叔,南洋那边闹了瘟疫,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父亲临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一个劲的对我说,让我回来,重归族谱,海外没有我们的根啊。”
张恒用袖子抹了抹眼角,很快便泪如雨下。
眼看张恒红了眼圈,张大海自己也哽咽道:“回来好,回来好,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有老族长点头,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首先是住的地方,张大鲜远走海外之前,将房产送给了族里。
老房子现在还在,只是年久失修,有点漏雨。
张恒也不嫌弃,找人修一修就能暂且住着,回头有需要可以再起新房。
下午修房子的时候,是老族长的儿子张振天操办的。
张振天人到中年,三十出岁,说话底气十足,声音比较大。
对于这位长辈,张恒的印象很好。
因为在族谱的记载中,要不了几年老族长便会辞去族长的位置,未来会由张振天成为张家族长,并带领族人渡过这兵荒马乱的时代。
在族人口中,张振天这位族长是好的不能再好了,为人仗义,做事也稳重,最难得的是能把一碗水端平,有侠义之风。
“恒哥,你初来乍到,对家里的事应该不是很清楚。”
“咱们大沟镇很大,人口也多,不过大家很齐心,一笔写不出两个张来。”
“宗族这边,现在是你堂叔当家,主事的是大字辈的族老们。”
“再往下,则是镇字辈,然后是兴字辈。”
“看你的名字,应该是没按照族谱排序,不然你应该叫张振恒才对。”
“不过这都民国了,也没那么讲究了。”
“天高地大,振兴华夏这个排辈,族里也有很多人不用,毕竟不好取名。”
一边修着房顶,张振天一边和张恒这个小堂弟说着话。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看张恒越看越顺眼,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小堂弟。
偏偏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莫非这就是缘分?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诸天从茅山开始.txt」,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3d347bd30b0e
提取码:DLR3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诸天从茅山开始.tx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0Q8droqcB_HJTUWDwsFuw?pwd=c9u4 提取码: c9u4

链接:https://caiyun.139.com/m/i?2iWTzzuP2Jfow
提取码:8ihi
复制内容打开移动云盘PC客户端,操作更方便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