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史穿越/三国权谋/科技兴国/神童主角/曹魏争霸/多女主/
三国的天才少年曹冲复活了,有了超前的知识和智慧,他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吗?
面对即将来临的赤壁大战,他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曹丕,他能否稳操胜券?
他是要代汉自立,还是要恢复大汉的荣光?
……
注:本书相关设定以参照《三国志》正史为主,与《三国演义》有较大区别。
作品相关
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际的一些杂想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昨天是冬至,早上坐车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冬十二月,也就是在冬至左右,曹操在乌林被诈降的黄盖一把火烧到了水军大营,也烧掉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想。此后不久,江陵失守,多次攻吴只能取道九江,屡战不果。一代军事天才只是在关中一战击溃马超时一露风采,其他的取汉中、多次征吴,都乏善可呈。
赤壁这反火,似乎烧掉了曹操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县以来那种不可阻挡的上升气势。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生命的转折点,从此一统天下的梦想转换成了改朝换代的幻想。
这把火,就烧在整整一千八百年前。
我常常想,曹操是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或者说一开始就冲冲着建立曹氏王朝的目的去的,这一点有很多种说法,很多人似乎接受了三国演义的说法,或者接受了那些自以为正统的观点,说他一开始就是想做奸臣的。对此,我表示很不能理解,一个想着改朝换代的人,会在其他有实力的诸侯按兵不动时,傻乎乎的带着五千新兵去挑战以善战闻名的西凉军?
至少我认为,一开始曹操是有当救国忠臣的梦想的,他在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想当个征西将军的说法并不完全是掩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曹操还是个有资格、有胆量、有气量说真话的人。
在这本小说里,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曹操在目前这个情况,或许产生了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但还没到一定要改朝换代的地步,他后来的作为,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结果。
而我,就是想给他一个其他选择的机会。
或许是我想得太天真,或许是我想得不切实际,不过,如果回到三国就一定要当皇帝,那,又有什么戏剧性可言?无非是招揽各路英雄,内争外斗,最后一统天下,这样的书,我相信已经太多了。
我不知道这样会让多少人觉得没意思,不过,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觉得有意思。
另外说几个书评里提到的问题。
第一,这个主角不是真正的天才,他当然会很快的成长,但他的后世经验一时之间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帮忙,他可以发明印刷术,他可以发明马镫,他可以改造霹雳车,但是他的谋略不可能比当时的人高明多少,他在第一卷里的成功,大部份是周不疑的功劳,还有就是运气。这一点,请喜欢看主角无敌的读者原谅。
第二,关于魏人是不是汉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商榷的余地。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就对,但曹魏的出现,启发了改朝换代的契机,不久后晋代魏,然后五胡乱中华,我不知道所谓的汉人有多少还是原先的汉人。我们都是汉族,所以我还是希望做一个大汉朝的汉人。而不是晋人、隋人、唐人之类的一直到清人,虽然一直叫汉族,不过汉族这个名字,中国的民族观念似乎来得太晚。
第三,有关本人看没看过三国志的问题,我只能简单的说一句,本人不是三国志专家,对三国志做不到倒背如流,只是认真地看过两遍而已,到现在还有许多细节不是太清楚。看过一些汉代的资料,也是有个初步印象,但离精熟还差得很多,如果有研究秦汉史的读者,欢迎指教。不过,拿三国演义说事的,免了,本人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现在,大部分忘光了。
值此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际,拉杂为文。
闲话曹丕(兼答有关老大老二的问题)
这篇短文是因为书评区有很多读者关于书中称曹丕为大哥而怀疑到作者对三国志的情况的了解而引起的。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说过自己仔细读过两遍《三国志》,这个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写三国的人,这点都是能做到的,所以我不会拿这个来吹牛。
另外,如果说读两遍《三国志》就要达到精熟的地步,那么很显然,我也不能这么说我精熟,一来是因为记忆力没有那么强悍,二来,事实上我越看是觉得问题越多。
再其次,不用看三国志,就凭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能知道长子曹昂,毕竟建安二年那场宛城大战,不仅是曹操战史上的一个污点,而且是恶来典韦的最后一战,这个我不至于不清楚。
我要说的是,我在书中称曹丕为大哥,与我对三国志是否了解无关,只是我觉得曹昂已经死了十一年,貌似把曹丕顶上去,好象不是太离谱。至于有些读者对此不能认同,我只能表示各有看法不同罢了。
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不过,还是要对炎龙无双兔等几位读者表示感谢(虽然你说我不厚道有点不符合事实。我一直觉得自己虽然谈不上高尚,倒也是个厚道人)。毕竟,有时我也喜欢较真的,因此对较真的人,我并不反感。
题外话说完,下面说说我对曹丕的态度。
曹丕是个有名的文人,我想这点即使我不喜欢他,也不能否认,毕竟他的诗文,特别是《典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建安风骨,建安三曹,都绕不过去他这个人。
作为文人,他是成功的。
然而,作为政治家,他大部分是失败的。
他在位七年,我觉得除了在即位之初解决了邺城兵乱和青徐势力之外,他的文治武功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相反,他将九品中正制正式推上了舞台,将曹操大力压制的士家又重新捧上了政治高层,特别是司马懿的出现,为曹家埋下了灭亡的兆头。
作为个人,我觉得他是失败的,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他和曹操的节俭不同,他的奢华很离谱,在并州壶关之战时,就让曹植向钟繇求玉。要知道当时钟繇镇守关中,是一方大吏,而他,仅仅弱冠,什么名份也没有,就连他的老爸曹操,依然面对着河北的大量残势力。在那个重要时刻做这种事,这一点,至少可以主是不妥当的。
二,他在三国鼎立、民生维艰的时候向孙权求珍异之物,这让孙权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见缺乏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三,压制兄弟,逼死曹彰。作为政客,他要保位,这无可厚非,甚至象对曹植那样,都可以接受(当然如果七步诗的故事不成立的话)。但是他毒死曹彰,这一点我显然无法接受,就算是曹彰有兵权,你可以解除他的兵权,软禁他,做个空头侯爷,这都可以理解,用毒,显然太过了。
四,用曹操的女人,这一点连他的母亲卞夫人都无法接受,骂他是狗都不吃,送葬也不去,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罪名。
五,要逼杀曹洪。曹洪是个庸将,但对曹家有大功,他仅仅是因为当初借钱不爽,找借口要杀曹洪,这点,貌似不是一个有点良心,有点见识的政治家所为,又逼得他母亲卞氏去找郭皇后下通缉,最后才救了曹洪一命。曹洪虽然没有死,但是那些旧将都伤了心。失策。
五,重用夏侯尚。重用夏侯尚并不是坏事,至少从夏侯尚的事情来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他说的那句话“作威作福,生人杀人”,实在是一句亡国之语。
六,重用吴质,吴质这个人,是个小人,具体的事迹大家可以去看。他重用这个人,我觉得跟曹丕本人的品质有很大关系。
七,逼死甄氏。这一点,相信我不用多说,读者也都了解这些故事,当初象块宝,现在象块草,貌似不太地道。
有以上几点,我相信曹操迟迟不立他为世子,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说他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从崔琰等人的态度来看,曹丕显然是当时的第一继承人),而是对这个人不满意。只可惜,前面是曹冲早死,后面有曹植文人气太重,不是善于伪装的曹丕的对手,再加上那些忠于嫡长子制度的人士的坚持,最后才被曹丕上了位。不能不说,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综合以上几点,当然也许不止这几点,我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把他列为曹冲必须面对的敌人,似乎说得过去。
最后再说一句,曹丕对曹冲的敌意,十几年后都看得出来,当时也有可能很明显,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表面上做得很友爱,你说他是虚伪也好,说是他是真情流露也好。
拉杂为文,不成系统,欢迎拍砖。
闲话夏侯称
夏侯称是《三国志》中一个没有机会出场的人物,在《三国演义》更是一点都没提到,其实如果我们看一看《三国志》内容的话,应该说这个人也是个早死的将才。在本书中我把他当成一个重要配角来写,是有一定依据的。
先来看看《三国志》相关内容。
《夏侯渊传》中注引《文章叙录》说,夏侯渊三子夏侯称,从孙湛为其序曰:“称字叔权。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年十八卒。”
这里面讲了几点。
第一,“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这说的是他从小好兵,而且颇有威信,能把一帮小同伴治得服服帖帖的,这一点与邓艾的相关记载有相似之处,《邓艾传》载“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与之相比,夏侯称似乎还胜出一筹。
第二,“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这点与项羽有点相似,项羽也是不读兵书,不学剑术,却是个用兵天才。
第三,“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我在小说中说他能射凤还巢当然是吹牛,不过十六岁时一箭射虎,勇力可见一斑,射术想来确实不错。
第四,“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曹操见的人多了,想来能让他有这种评价的,素质应该是蛮高的。
第五,“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由这一条可见,这人不只是匹夫之勇,文才也不差,至少口才还是有的,在三国那个重名望的年代,高名者多从之游,想来名声是不差的。
我在小说中对这个人物比较推崇,除了说他改跟了曹冲之外,其它的都没有什么太夸张的地方。就算没有其它的原因,他对上马超也未必就落了下风,如果再加上邓展这个真正的武林高手指点一下,拳脚单挑碰上马超,貌似占点便宜也是正常。我的印象中,汉代的武术还是以摔角为主,马超又是西部人,所以说马超是张开双臂,当然是以为要上前抱住摔角的,突然遇上用现代拳脚的,防不胜防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了,这本身就是个小说,我对马超这个人是有点意见的,从历史上来看,他的评价并不如三国演义上的那么牛,开始有点贬一贬他。至于以后,还是有他表现的机会的,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至于那位小芳读者说他是五虎上将的事,我只能说,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上的事,而我这个设定的基于《三国志》,单挑的事基本上是很少的,在战场上更不怎么可能。
还有人说我贬低了赵云和张飞,其实应该说我对这两人是比较看重的,张飞和阎行对阵,还抽空差点干掉夏侯称,赵云更是在几大高手的护卫下差点挑杀主角,应该说没有贬低他们吧,难道一定要让主角被赵云干掉,才算是没有贬低赵云?
致歉,有关大乔
在书中我将大乔小乔设定为故太尉桥玄的女儿,说二十年前曹操曾见过大乔一面,被书友说为太扯。细想起来确实太扯,不过不是因为大乔的年龄,而是桥玄的年龄。
桥玄生于108年,死于183年,享年76岁,所以二十年前(188年)时桥玄已经死了五年,曹操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还见到他,这是错误所在。
不过关于大乔的年龄,我要解释一下,大小乔是在战乱之中流落皖城,过了年龄未婚是有可能的,孙策、周瑜当时25岁,未必大乔小乔就一定比他们小,女人比男人大个几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还有一个问题,曾经跟一个书友讨论过,就是大乔小乔会不会是桥玄的女儿。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乔公是不是桥玄,“公”在汉代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父亲,二是指三公,桥玄当过三公,故而才可能被称为桥公,从这一点上来说,似乎也说得通,在汉末做三公的,姓桥的似乎也仅此一人。且《三国志》注引《江表传》称是“桥公”,而不是《三国演义》上的“乔公”,故而“大乔小乔”应该是“大桥小桥”才对,只是顾及到大家的习惯问题,我才沿用乔字。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那个书友当时质疑的,桥玄和大乔小乔的年龄相差太大,似乎没有这种能力生出来。想如此大乔可以比孙策大个两三岁的话,则可能出生在172年左右,是时桥玄65岁,还是有可能的。后汉书上记载,光和二年(179)的时候,桥玄有个十岁的儿子死在绑匪手里,这个孩子也是出生在169年,与大乔小乔年龄相差不大,也许当时桥玄身体好,还是搞得定的。
当然了,以上的猜测和电影赤壁里的剧情一样,都有些恶搞的成份,诸位不必当真,文责自负,错误我都认了,我检讨。
许禇和典韦
许禇和典韦是很多喜欢三国的人都喜欢的人物,基本列为穿越必收的人物,我记得在《真髓》中典韦是个短兵器绝世高手,还记得有一本书写主角穿越一出场就遇到典韦的,当然更多的书把典韦和许禇并列,不过其中有一本书(名字想不起来了)貌似对他们不太友好,写成两个土匪样的,我不太喜欢。
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个人差不多,都是做保镖的好材料,性格啊什么的都差不多,因此经常可能分不清这两个人,也因此觉得他们在一起一定很默契,关系挺铁。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除了他们都有一身好武艺,都有一副稳重的性格(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这两个人绝不是什么莽汉,相反,他们都是那种很谨慎的人,做事很细心,很稳重。)这两个共同点外,其他的差别不少,成为好朋友的可能性并不大,也没什么机会。
典韦是个贫民出身,没有任何家世可言,连个字都没有。他原本是个游侠,曾经为襄邑刘氏报仇杀故富春长睢阳人李永,闹市杀人,“由是为豪杰所识”,这里的豪杰大概指的是游侠一类的,不会是什么有身份的人。初平元年,山东起义兵,他投入陈留太守张邈帐下,是个普通的战士,属司马赵宠,因为力气大,能单手举起牙门旗,被赵宠看中。但没说有没有升官,就算升官也有限,因为赵宠自己不过是个军司马,军司马是个小军官,领一部,四百人。
后来张邈的这支部队归了曹操,属夏侯惇,这时候典韦的机会来了,“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当上小官了。紧接着在濮阳之战中,他大发神威,作为“陷阵”也就是敢死队、炮灰队的小头目,带着数十人,重衣两铠,不带盾牌,只用长矛撩戟,在厮杀正酣的阵前大败敌军,“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因此曹操击败了善战无前的吕布(不知道吕布有没有和典韦较量一番),总算稳住了阵脚。曹操拜他为都尉,将亲兵数百人,作了贴身保镖。后来因为屡次先登陷阵,做到了校尉,这也是他做到的最大的官,随后建安二年战死在宛城,绝命之战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这是典韦的简历,简单说来,是以力大能战一步步升迁,没有任何其他背景。他死之后,曹操拜其子典满为郎中,后来升为司马,曹丕即位后升为都尉,赐爵关内侯,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貌似典满没有任何可以说道的事情,不象许禇的儿子许仪后来还能做带兵打仗,他只能凭着典韦的功绩混点饭吃。
许禇刚不同,一来他家有势力,能“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可想而知,不仅宗族势力很强,而且在江湖上也很有份量,为“少年”所崇拜,所以说地方豪强是没有问题的。
许禇什么时候进入曹营,这个我没找到确切的时间,因为“太祖徇淮汝”的时间不能确定,按当时许禇与汝南贼交战的情况来看,当是在建安元年二月曹操击破汝南黄巾的时候。他是“以众归太祖”,势力大,不象典韦一样光杆一个,所以待遇不一样,“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而跟着他的那些侠客,“皆以为虎士”,从这句话来看,貌似这时候已经有了虎士的称呼了,而典韦此时正是虎士的头领,官职也不过是个校尉。许褚一入营,就取得了几乎与他相齐的地位,并且因为他的手下多,实际势力也许还强于典韦,他的手下后来做到将军封侯的数十人,都尉校尉上百,这些都是典韦不能比的。
随后的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战中,许褚因为作战有功,“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我觉得这个有点玄,张绣一共才多少人,能被他斩首万计?不管怎么说,他是当了校尉了,跟典韦相齐,而正是这一战之后没几天,典韦战死了,从此虎士们全成了许禇的部下。建安九年许禇又因功赐关内侯,典韦是一生未能封侯的,这一点跟许禇不能比,那当然他如果活着,也许会有机会,但考虑到他的实力,大概会比许褚慢一些。
建安十六年,许禇因潼关之战封武卫中郎将,从此虎士们统属武卫营,也开创了宿卫亲兵号武卫的历史。后迁中坚将军,曹丕即位,迁武卫将军。明帝年间才死,虽然生卒时间不详,但考虑到他建安元年出道时已经是一方豪杰,到此又过三十多年,想来年龄应该在六十左右,甚至更大一些,算是善终。比起典韦壮年战死沙场,还死得那么委屈,结果要好看得多。
细说起来,我个人觉得,他们两个由于家庭背景和进入曹操由帐下时间的差别,大概未必能有多大的交情,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接近,都不是那种冲动和莽撞的人,大概也未必会起什么冲突,再说他们相处时间不到一年,有冲突也没有时间暴露出来。他们的身份差距很大,除了武艺之外相同的东西也不多,应该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何况曹操还有个怪病,不喜手下人太过亲密,他喜欢许禇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许褚以自己是内臣,不能跟外臣随便接触,而拂了当时坐镇荆州的行征南将军曹仁的面子,曹操因此对他大加赞赏。从这一点讲,也许曹操也不一定喜欢许禇和典韦好得象哥们。
码字空闲,拉呱闲扯,以供大家一笑。
三国名刀排行榜
三国名刀排行榜
候选:
荡寇将军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字,八分书。
查《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虽然曾经做过南郡太守,可是他从来就没有被封过“荡寇将军”一职,东吴之中,也就只有程普、蒋钦两人曾经官拜荡寇将军,而且都是在周瑜死后。
二人之中程普倒是也做过南郡太守,那也是在周瑜死了之后,莫非是周老大如诸葛先生般有未卜先知的大神通,算出了自己的继任者的封号,故此特地打造赠送给他的上任礼物吗?
据《三国志》载,周瑜为人“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不知拿到此刀后的程普为作何感想?
简评:“最诡异的刀”
司马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蒋钦,拜列郡司马,造一刀,文曰“司马”,隶书。
这位“荡寇将军”是在孙策东渡(不是日本,江东是也)之后,被封的“别部司马”,孙策并授予兵权,这刀就是孙策刚平定江东的那时候打造的。
简评:“最应景的刀。”
幼平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刚看这个姓名大家也许会有些陌生,幼平只是他的字,他的名为泰,不错,就是那个因其救护有功,而被孙权授予御盖,江东人称“打不死”的周泰。
据《三国志》载,“曹公出濡须,(周)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文中所说的因是这个史实,这刀也应是濡须之战后所造。
简评:“最有记念价值的刀。”
固陵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潘文,拜偏将军,为擒关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铭曰固陵。
据《三国志》载:(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擒(关)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孙)权即分宜都(至)(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正是因为马忠擒了关羽,作为领导有方的潘璋,也就受到了孙权的另眼相看,被封了不少“有名无实”的称号不说,还得到了“有名有实”的太守之位,高兴之下,也就打造了这把刀,锋不锋利另谈,其实用性绝对大不过其象征性。
简评:“最有象征性的刀”
安国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朱理君,少受征讨,黄武中,累功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朱治被封为安国将军,是在黄武二年,这刀应是当时所造,其形现在已经不可考了,值得一提的是,朱治这个人,在东吴所爱的待遇,是许多武将不能比的,先前时就已跟着孙坚打天下,是他曾劝孙策返还江东开创基业,并为孙家的江东江山产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孙权做了吴王后接见了他时,每次都是亲自出迎,大加封赏,爱屋及乌下,就连他的行从人员,都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简评:“最代表个人的刀。”
万人双刀
“万人敌”的关羽当用什么刀?
当然是,万人双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用山铁锻造而成,想来应是十分锋利,关羽屡次亲自披挂上阵。
在站场上,生死存亡除了自身的武力外,完全取决于手中武器的锋利程度,若是把平常刀具,刚砍翻几个小兵,刀刃就卷了,那不就是等于将自己的性命送给了别人。
此刀伴随着关羽征战多年,深受他的喜爱,荆州被夺后,他怕这刀被敌人的宵小所有,大是浪费,因而投入水中,这世间也就从此少了一把可供人玩味的利器。
简评:“最匹配的刀。”
新亭侯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张飞,初拜新亭侯,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后范强杀飞,将此刀入于吴。
刘备平定了江南(荆州及其周边)之地后,张飞才被封的新亭侯,那时意气风发,正当壮年,于是,命著名铁匠取赤珠山的山铁打造了这把新亭侯刀,随身携带,四处炫耀,令得诸名将暗羡不已,纷纷防效。
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急于报仇心切的他,大醉之下,用鞭子为稍有延误的张达、范强好好地备下了一次“糖妙栗子”宴,两人因实在难以下咽这份丰厚的宴席,趁着夜的黑,将请客的主人给活活的扼杀之后,并把这把酒席上的赠品,行凶的好工具,“新亭侯刀”带到了东吴,敬献给了未来的主子孙权。
简评:“最代表身份的刀。”
太一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钟会克蜀,于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一”。会死,入帐下王伯升,伯升后渡江,刀落水。
这刀虽因三国人物闻名,却显然不属于三国时代的产物,估计是在地下埋了好多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对于它的出现与消失,只能用用八个字形容:“来得突兀,去得突然。”
简评:“最难懂的刀。”
宜为将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郭淮,于太原得一刀,文曰“宜为将”。后遂为将军,及与蜀将战,败失此刀。
只是说“得一刀”,不知是请别人造的,还是心甘情愿别人送的,也不知是当时打造的,还是更为久远的古代东西,再结合他的消失,这刀处处透露着难以猜测的神秘感。
简评:“最心想事成的刀。”
百辟五宝刀
《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曹操)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
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曹操自主研制开发,并委托相关部门打造,以龙、虎、熊、鸟、雀五种动物相区别,自己留下了二把,曹丕、曹植、曹林各得一把。
曹操的爱好,除了吟诗外,还要加上一项,就是颇爱研制领先于当时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水平、高难度武器,这也可能是因为出身武将,常年征战对手中的防身武器特别看重的缘故吧。
简评:“最有野兽缘的刀。”
司马刀
司马炎造八刀,皆铭“司马”。
刀以人名,好主意。
不置评。
祝融飞刀《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孟获起身称谢。夫人忻然上马,引宗党猛将数百员、生力洞兵五万,出银坑宫阙,来与蜀兵对敌。
祝融夫人飞刀还不怎么使用上,蜀国两大将张嶷、马忠,一个被伤,一个被活捉,逼得诸葛亮没了办法,派出了马岱、赵云、魏延三人,才将其制服。
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祝融飞刀,也不弱,百发百中,命中率为100%。
飞刀,又见飞刀!
简评:“最有准头的刀。”
龙鳞露陌刀
曹丕《典论》:“丕作露陌刀,一名龙鳞。”
《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
《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
曹丕《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鳞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
这把刀的说法多了,有的说是叫龙鳞,有的又说不是,有的干脆说这是匕首,同一种书籍《典论》就有两复种上说法,让人不明就里。
简评:“最易令人迷糊的刀。”
古锭刀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指关上而骂曰:“助恶匹夫,何不早降!”
东吴诸人中韩当使刀,祖茂也使刀,估计都是跟他们的老大学的,孙坚这刀倒是没派上多大的用场,因为他碰上了一个比他更为使刀的,落荒而逃不说,将头上赤帻都给烧了以避其威。
那个使刀的人,姓华,名雄。
他使的是雁翎刀,西凉武将的常用兵器。
简评:“最徒有其名的刀。”
三尖两刃刀
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这不是二朗帅哥手中的那把。
这是那个辕门射戟的主角之一,袁术手下的大将纪灵手中的武器,重为五十斤,又有人叫它为三尖刀,山东人纪灵最爱使,走到哪带到哪,睡觉时也放枕边,比老婆还亲,为此还闹过不少的家庭纠纷。
简评:“最神化的刀。”
吕虔刀
晋书记载:吕虔有一口宝刀,听人说,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带,便把它送给了别人。
竟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也太小看了,好似人家王双,一说刀能使人大贵,佩带之后,就从没有放下过,要不是老板逼得紧,他才不愿意换。
简评:“最不得其主的刀。”
日月刀
《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赵云。
剑有雌雄,刀分日月。
韩德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他的四个儿子也是“精通武艺,弓马过人。”
这些到了赵云面前,都成了画饼,脆弱得不堪轻轻一击,就好似一处豆腐渣工程,经不起一点的震动。
简评:“最雷声大雨点小的刀。”
百辟三宝刀
曹丕《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明霜,刀身剑铗,名为素质。
《太平御览·兵部·刀》:(灵宝)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曹丕在做太子时,造了三把百辟宝刀,他将这些宝刀的制造记载在了自己的所写的《典论》里,这第一把便是灵宝,因其纹理似龟甲而得名,第二把叫含章,文彩就好似丹霞,第三把名为素质,其锋就好似明霜。
曹丕这人除了当皇帝是一把手,写文章有一把手,击剑术也有一把手外,造起锋利的兵器来,也还真不赖,虽说都是他一个人在说,有一定有夸大的成分在内,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信的。
简评:“最有史实的刀。”
TOP10
王双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王双,曾於市中买得一刀,卖人曰:得之者贵。因不见。双后佩之,为魏将,后与曹真一刀换也。
这刀因不是三国时期的作品,听说过相好能大贵,拿把刀也能大贵的,倒是第一次听说,倒是长了一回见识。
不知曹真那把刀怎样,王双也愿意令自己飞黄腾达的刀跟他换,据我的小人之心测度,估计曹真那把刀可能就不怎么的,利用自己的权势,才强要了王双的刀。
后来据《三国演义》的描写,王双使用的是大刀,重达六十多斤。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富贵刀。
上榜理由:得之者贵,并不虚言。
菊花评:这种刀,当然是多多益善。
知名指数:1锋利指数:1综合指数:1
TOP9
董卓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郎将蔡邕,邕曰此项羽之刀也。
蔡邕也真够是见多识广,连项羽使过的刀都能认出来,他是参考了哪种失传了的文献典籍,还是就地胡编,蒙混董卓的。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有来历刀。
上榜理由:项羽,楚霸王是也。
菊花评:因缘附会之说,多矣。
知名指数:2锋利指数:2综合指数:2
TOP8
邓艾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邓艾,年十二,曾读陈太丘碑,碑下掘得一刀,黑如漆,长三尺余。刀上常有气凄凄然,时人以为神物。
想起古龙笔下的那个傅红雪,漆黑的人,漆黑的鞘,漆黑的刀。
刀快如闪电,锋利无比,人如刀,锋芒所至,无人逼视。
邓艾刀和这把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知是什么时候的物品,透着一股阴深及诡异莫测之气,让人感觉上是不祥之物,怪不得后来邓艾虽是立了大功,还是被钟会给干掉了。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黑刀。
上榜理由:神物,必有神奇之处。
菊花评:据说凡是宝物,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
知名指数:3锋利指数:3综合指数:3
TOP7
黄忠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忠,汉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於汉中击夏侯军,一日之中,手刃百数。
这刀与邓艾那把如黑漆的刀有得一拼,同样是带有很个性的颜色,同样是在战将的手中,征战于沙场,杀人无数,但这把黄忠刀,似乎更加的锋利些,一日之中,一连斩了数百人,也不见得有些损伤的。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快刀。
上榜理由:饮血过多,不祥。
菊花评:这刀扔了吧,杀伐过多,与己与人都没有好处。
知名指数:4锋利指数:4综合指数:4
TOP6
思召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袁绍,在黎阳梦有一神授一宝刀,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绍解之曰:思召,绍字也。
思召,思(角丝)与召和起来正是一个“绍”字,天命所归,挡也挡不住。
是自己的终归是自己的,不用去过多的强求,不是自己的终紧不是自己的,再强求也没有用的,有时候,还会得到一个适得其反的结局。
天命既然在袁绍,为何不一直照顾下去,直到官渡之战,看来老天有时候也是会看走眼的。
做梦也能做到宝刀,那跟天上掉馅饼有什么区别。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梦刀。
上榜理由:梦,给你所要的。
菊花评:周公为何如此照顾袁绍?
知名指数:5锋利指数:5综合指数:5
TOP5
诸葛亮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
真是莫测,什么意思,玩得就是行为艺术。
这刀也够锋利,诸葛亮轻轻一投,便能深入石壁,要知道,诸葛可不是那种双臂孔武有力、久经沙场的武将,连他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都能办到,那刀的锐利程度可想而知了。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锐刀。
上榜理由:诸葛大侠,到此一游。
菊花评:请注意行为,乱刻乱画,有碍公德。
知名指数:6锋利指数:6综合指数:6
TOP4
神刀《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刀。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也。”
《诸葛亮集》卷四:亮尝欲铸刀而未得,会蒲元为西曹掾,性多巧思,因委之于斜谷口,熔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至,元取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杂?”取水者叩头服,云:“实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弱雉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今屈耳环者,是其遗制也。
三国时代,真是人才辈出,除神医华佗,大发明家马钧、大数学家刘徽、大文学家曹植外,还有这位神匠浦元,不仅连水质纯不纯都能轻易判断出来,还可以说出水的出处,刀制成后,更是不同凡响,真正应验了那句话:“削铁如泥。”
可这批量生产的刀具,真的每把都能做到这样的质量,太也神奇了,只能是以神刀来称呼。
但是如果把把都是神刀,又有何神奇之处?
正因为与众不同而神奇,消除了个性,只剩下众性的刀,还能继续他的神奇吗?
想起《水浒传》中杨志有关“宝刀”那些话:“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
这些成批打造的刀,是否能过此“三件”?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神刀。
上榜理由:多的都是精华。
菊花评:三千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知名指数:7锋利指数:7综合指数:7
TOP3
断蒙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董元成,少果勇,自打铁作一刀。后讨黄祖于蒙冲河,元成引刀断冲头为二流,拜大司马,号断蒙刀。
《三国志》对此的记载为:“建安十三年,(孙)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矴,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后并未提到董袭因此而受封为大司马。
此刀真为锋利,粗厚的“绁”(绳索的意思),在它的刀锋下,迎刃而断,如庖丁解牛般轻而易举。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利刀。
上榜理由:砍无敌。
菊花评:还有什么砍不断的?也许就只有情丝。
知名指数:8锋利指数:8综合指数:8
TOP2
七星宝刀经老罗《三国演义》的大力宣传与造势,这七星宝刀的知名度,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刀长为尺余,刀身上嵌饰着七种如北斗七星排列的宝石(翡翠、琥珀、玛瑙、碧玉、珍珠、白金、真钻),故而得名。
刀一出鞘,人便感觉到一股极寒之意,直侵入身心,又极其锋利,削铁如泥、削金如土,实为防身、行刺、杀人、越货、削水果五者兼顾的天下利器。
曾为王允所有,被阿瞒的大话忽悠了几句后,借给他去刺杀董卓,结果任务失败,宝刀落入了董卓之手,阿瞒也跑路了。
董卓被他宠爱的“儿子”吕布谋杀后,这刀便从此下落不明,虽然现今涌起一股“盗墓”热,但至今还没有人能把让它从阴深黑暗的地底出来,晒晒太阳。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宝”刀。
上榜理由:如某些常被人猎杀的珍稀动物,全身都是宝。
菊花评:富贵之气太重,不适合做暗活。
知名指数:9锋利指数:9综合指数:9
TOP1
青龙偃月刀怎么也不能忘了这把刀,关二爷的吃饭家伙,属重兵器之类,因战神之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战刀”,又有“中华刀祖”之称,同样的,和关公一样,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刀”。
据《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载: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这是一种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纹的大刀,因其份量重,用于士兵的操练,实战中很少有人用到。
但按其工艺来说,绝非三国时代的产品,最早出现也得是在唐宋时,那时的武将上场时大多用的是槊,因而《三国志》载关羽诛颜良时所描述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
用的是一个“刺”,而不是使刀的常规动作“劈”。
但关公是武神,他手中的武器也不能太烂,故此人们就给他编造了一件即便是他本人复生也并不一定能玩得转的神器。
评定称号:天下第一刀。
上榜理由:它系出名门,神的武器。
菊花评:不置评。
知名指数:10锋利指数:10综合指数: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s://pan.baidu.com/s/1f0-xxeWgXVCghRljK0AANg?pwd=8ucj
https://pan.quark.cn/s/207e275ceb19
为促进文化交流,本站整理收录的小说资源均源自网络公开信息,并遵循以下原则:
1、公益共享:本站为非盈利性文学索引平台,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收费性质的阅读与下载服务;
2、版权归属:所有作品著作权及衍生权利均归属原作者/版权方,本站不主张任何内容所有权;
3、侵权响应:如权利人认为本站展示内容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把该作品相关材料私信至站主或者发件到邮箱。经过核实后,本站将会在48小时内永久下架相关作品。邮箱tegw202@gmail.com
4、用户义务: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利用本站资源进行商业牟利、盗版传播等违法行为。
5、我们始终尊重原创精神,倡导用户通过正版渠道支持创作者。如对版权声明存疑,请联系我们进一步说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