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连载 (1-174章) 作者:西湖遇雨-免费小说下载

《大宋文豪》连载 (1-174章) 作者:西湖遇雨-免费小说下载

简介:历史/穿越/诗词文抄/科举兴国/文化兴邦/官场权谋/
少年肝胆悬吴钩,文章笑傲王侯。
醉鞭星斗过樊楼,一襟唐气象,半卷宋风流!

第1章 穿越到大宋的学霸

北宋嘉祐元年,泸州合江县。
此地位于长江与安乐溪交汇之所,如今春水初生,正是一副“雏燕飞于柳梢,黄莺衔叶戏水”的清和景象。
两位负着笈囊的士子,脚步轻快地走在石桥上。
听着水声,其中一人摇头晃脑道。
“子在川上曰。”
“.咕噜咕噜咕噜。”
那人诧异地望向同伴,虽说今日他们去县学考完策论,便可休寒食节假期,可心情好归心情好,戏谑圣人总归是不妥。
“你看我作甚?”
此时察觉到不对劲儿的两人终于反应了过来,齐齐看向安乐溪。
“不好!是有人落水了!”
随着桥上两人的呼喊,很快就有惯熟水性的渔夫把少年捞了上来。
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紧闭着双眼,鼻梁挺拔,眉如长剑斜插鬓角,磕破的额头处晕着圈血痕。
而这少年,两名士子却认得。
“陆北顾?我记得是安乐溪上游古蔺镇那边来的,在县学里素来垫底,他怎地落了水?”
一片黑暗中,陆北顾脑海中一道现代意识开始复苏。
他努力回想着刚才发生的一切,脑海中却只有一片混沌,只记得身为大学副教授的自己原本在写学术论文,好像熬夜熬得太累了就睡了过去。
结果一觉醒来,竟然穿越到了北宋仁宗朝一个同名同姓的学子身上。
而就在这时,前身大量的记忆碎片进入了他的意识。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陆北顾终于缓缓睁开眼睛。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湛蓝天空,耳边是潺潺水声,身上却湿冷的厉害,寒意仿佛是从骨子里渗出来一样。
“醒了!他醒了!”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陆北顾微微侧头,看到两名身着青衫的士子正蹲在他身旁,其中一人正拿着帕子按着他磕破的额头。
因为融合了前身的记忆与情感,所以他能听懂这个时代的人所说的话。
“可算醒了,你怎会掉进水里?”
陆北顾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塞了棉花,发不出声音。
“先别说这些了。”
那名擦拭血迹的士子打断了同伴的话,语气中带着几分焦急。
“今日知县亲自主持县试前的最后一场考试,我们得赶紧扶你一起去县学!”
“不错!若是不参加考试,恐怕是会被直接剥夺县试资格的!”
陆北顾听到“县试①”二字,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应激似的畏惧之情。
前身乃是来自古蔺镇的寒门子弟,私塾成绩尚可,然而入县学后却完全跟不上同学,家里一直节衣缩食举债供他读书,希望他能通过县试进入州学。
可惜无论如何努力他的成绩都在县学里垫底,明显不可能通过今年的县试。
无颜面对家人的殷切期盼,绝望之下,他便投水自尽了。
不过,这跟刚穿越过来的陆北顾倒也没有什么关系,眼下他更想做的事情,是赶紧洗个热水澡再换一身干净的衣衫,免得成为一名因风寒感冒而死的倒霉穿越者。
但他嗓子眼堵得厉害,说不出来自己的想法啊!
而就在这时,两名很讲义气的同学不由分说地用他们的肩膀一边扛一条胳膊,架着陆北顾往县学的方向硬扶了过去。
两人都是体力不错的年轻小伙子,路上一边扶着走,一边还不忘聊天。
“唉,也不知今日策论是何题目。”
“这位李知县刚调任来,谁晓得他想考什么?”
“这次策论考试是李知县主持的第一场考试,尽量留个好印象吧。”
“是啊,国朝进士科首重策论,而且接下来就是县试了,咱能不能进州学可都得看知县的意思。”
随着阳光驱散了身上的寒意,陆北顾的思绪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放弃考试,等恢复点力气就去县学的学舍里洗澡换衣服;第二条路则是带着一身湿漉漉的衣衫,坚持参加这场非常重要但耗时并不久的考试。
本来他是想选择第一条路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前世看过的一条搞笑短视频中的对话。
“文科生以前就业是比较有优势的,只是现在不太行。”
“我怎么不知道?什么时候?”
“宋朝。”
在现在的大宋,士大夫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或者说整个大宋的社会风气用一句还未出现的诗来形容,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可以说,这是读书人最好的时代!
对于他本人来说,如果因为缺席这场考试被剥夺了县试资格,那么以后想要完成阶层跃升,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而策论考试跟贴经、墨义之类的考试又不一样,不需要他了解宋代科举所需的大量儒学相关知识,只需要直接按照题目写文言文议论文就行。
作为现代最顶级的文科学霸,这一点对他来讲并不算困难。
前身怕策论考试,他可不怕!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来都来了。”
此时县学考场内早已人声鼎沸,学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互相讨论着今日可能的策论题目。
陆北顾被两名士子搀扶着走进考场,立刻引来了不少人的侧目。
“那不是陆北顾吗?他怎么这副模样?”有人低声议论道。
“看来是落了水。”另一人小声回应。
“他这副狼狈模样真是晦气,可别影响咱们的发挥。”
而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嗤笑。
陆北顾不用回头也知道,定是县学里那些富家子弟。
前身记忆中,这些人最喜欺辱寒门学子,尤以在县学内成绩第一的何聪为首,此人家中经营着合江县最豪华的酒楼。
“陆兄额头带伤,莫不是昨夜悬梁刺股刺到脑子上了?”何聪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可惜策论不比诗赋,没有取巧法子。”
说起来,前身之所以会选择在今日一了百了,也有对策论考试恐惧的缘故。
大宋在庆历新政以后,在地方上建立了“县学-州学”两级教育体系,想要参加科举就必须通过县试,由县学进入州学,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州试②。
偏偏庆历新政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改制,从注重诗赋改为策论,经义也开始注重阐述个人理解。
这次版本大更新,对前身这种小镇做题家而言无疑是不太友好的。
原因很简单,若是考诗赋还能准备点万用模板,毕竟诗赋有固定韵脚和题材。
但策论考察的核心却是学子对时政的见解,在这个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前身这种连州城都没去过的寒门子弟,能写好才有鬼了吧?
反而是一些家境优渥的士子眼界更加开阔,因为他们家族里往往都有致仕或在朝的官员,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时政的见解不是寒门子弟能比的。
所以每次策论考试,对于前身而言都是如坐针毡一般的煎熬,事后的点评更是公开处刑,让前身常常羞愤万分久而久之,怕到了极致。
但陆北顾听到这些话语,心中却没有丝毫波澜,更没有选择回应。
来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深吸一口气,一秒进入了考试状态。
作为现代顶级文科学霸,他对宋代历史、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都有相当深入的认知,不管面对什么题目,他都有信心应对。
这时候,在学正、学录、掌谕等县学官吏的簇拥下,主持策论考试的合江知县李磐也来到了考场。
——————
①县试,即县学选拔考试的俗称,并非正式科举考试,而是北宋“庆历兴学”后在地方所建立二百人以上规模的县学里,为选拔人才进入州学而组织的内部考试。
②州试又称解试、秋试,北宋通常由该州判官主考进士科,录事参军主考其余诸科,考中的士子被称为举人,是参加礼部省试继而考中进士的前置条件,也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环节。

第2章 披王袍而操市利

这位刚从西北秦凤路调任来的知县,面容黑黢,脸上沟壑纵横,不像个读书人,却像是老农一般。
但当他锋锐的眼神扫过众人以后,现场却顿时变得落针可闻了起来。
县学与州学不同,在如今的仁宗朝,州学设有专门的“教授”一职作为主管州学的官员,而县学的主管官员则是由当地知县兼任。
知县,掌握着他们从县学晋升州学名额的审核权!
因此对于这些县学学子来讲,这场县试前的最后一场策论考试异常重要,直接关乎到能不能给新调任来的知县留一个好印象。
李磐开口了,他的声音有些黯哑,像是西北那被风吹过的粗粝沙石。
“景祐五年,李元昊僭号称帝,我朝兴师伐夏。今虽和议,然西北边患未除,诸生当以‘御夏之策’为题,各抒己见。”
李知县话音方落,考场内便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宋夏战争虽然也是仁宗朝发生的事情,但对于这些蜀地士子来讲,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距离都太过遥远了。
从宝元二年开战,到庆历四年达成“庆历和议”,宋夏战争持续了五年多,但“庆历和议”距今可是已经足足过去了十二年啊!
隔着关中和汉中,“夏”这个国家对于他们这些蜀地士子而言,也实在是太过陌生,陌生到连个模糊的印象都没有,更遑论以此为题洋洋洒洒地来写一篇策论。
不管是大宋还是蜀地,如今都已承平日久,少有人议论兵戈之事,所以对于策论的押题,更是从来没有过“御夏之策”这个选项。
——换句话说,这题严重超纲了!
陆北顾余光扫见,方才搀扶他的两名士子已是面如土色,其中一人更是连砚台都打翻了,墨汁泼洒在青衫下摆,洇出一片狼狈的黑色。
“肃静!”
学正一声厉喝,考场重新归于寂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窸窣声。
眼下,不管这些士子心里怎么骂娘,硬着头皮写,他们也得写一篇策论出来交卷。
陆北顾垂眸研墨,脑海中关于北宋与西夏的史料如走马灯般流转。
第一次宋夏战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北宋失败而告终,而目前西夏虽然暂时服软,两国处于和平期,但其狼子野心却从未消弭。
接下来还会先后爆发四次宋夏战争,其中尤以宋神宗五路伐夏最为著名,而因为宋夏战争的资料太多,所以现代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
陆北顾蘸了蘸墨略一沉思,便有好几种不同的思路涌现出来。
不过,相比于那些老生常谈,他更想写点真正超越这个时代见识的东西。
此时心中想着事情,他的手腕悬停于砚台之上,墨块在砚台上推拉,这个动作让身旁的学子投来诧异目光寻常人研墨都是来回画圆,哪有这般推拉的?
陆北顾却恍若未觉,打好腹稿以后便提起了笔。
这些不自然的小细节他都可以慢慢融合记忆改正,当下重要的是其实是注意“避讳”,以及规避一些现代人下意识会犯的错误,写策论的时候可别整个“北宋”“西夏”的称谓出来。
此时,考场上的其他士子也都陆陆续续地动笔了。
知县李磐踱步走在他们中间,不时驻足旁观,但眉头却是越来越紧蹙。
绝大部分士子,压根就不知道夏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少部分对夏国有点概念的,写出来的策论也是看着慷慨激昂,实则狗屁不通。
就比如这个名叫何聪的。
“夏者,西陲蛮夷也,当效汉武故事,发大军犁庭扫穴”
——典型的纨绔子弟空谈。
大军犁庭扫穴听起来很霸气,也不是没人实践过这种策略,当年辽兴宗亲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长驱而入四百里伐夏。
结果呢?夏军熟练地坚壁清野,辽军补给线被断,最后一战大溃,辽兴宗仅以身免。
李磐的面色愈发阴沉,直到走到了那个衣衫湿透的少年旁,看了眼开头。
“夫夏者,南抵河湟①,北及大漠,西至瓜沙②,东临屈野。”
“有河套之饶,得横山之险,带甲十万,坐而观之,谓千里大国也。”
李磐仅仅看了两句,便面色稍霁,这少年对夏国的地形、兵力、面积都有着正确的认识。
当然,这种水平在李磐看来,也仅仅是“不差”罢了。
接下来,要是还能写出一些譬如范文正“筑城渐进”之类的论点,那么谙熟西北边事的李磐,则能给这少年评个乙下的成绩。
而李磐继续看下去,瞳孔却不由地猛地一缩!
整个策论的内容,开始转向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方向!
“然细窥夏虏之政,实以货殖为筋络,以甲胄为表里,行商贾之实而蓄骑射之威,此所谓‘披王袍而操市利,执干戈而算锱铢’者也。”
“昔管仲治齐,以轻重之术困衡山③;范蠡图吴,以计然之策④弱敌国。”
“今夏虏之谋,亦在垄断丝路,挟驼马之输以强军资,耀兵革之利以求通商。”
“其于延州置榷场,以青盐易米粟;于西界设互市,以马匹换铁器。”
“商队往来如织,而甲士隐于其间,譬如虻蚊吮血,初不觉痛,复而体弱,虻蚊遂壮,及至毒发,则膏肓难医。”
在陆北顾看来,西夏从来都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它的本质是以武力控制商路的部落联盟!
而对于西夏这个特殊的样本,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其地缘政治关系,这种角度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这种新颖却切合实际的论调,只是看了一眼,就将李磐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毕竟,李磐在秦凤路前线任职的时候也曾经思考过,为什么现在大宋执行的“筑城渐进”战略只能抑制西夏的扩张,而不可能真正压服西夏,更不可能彻底抵御西夏的侵扰。
当时他得出的结论,是“筑城渐进”战略对于大宋财政的负担过大,大宋做不到不断地修筑寨堡、配驻士卒.这里面是有说法的,筑城不是随便往地图上画一下就开始筑的,而是需要结合水源、地形等因素挑选地点,而且必须要保证城内的兵力能够抵御数万夏军的围攻。
换言之,宋军因为缺乏骑兵且可堪野战的部队太过稀少,故而必须用数量和工事来弥补质量,但反过来说,西北前线的寨堡和驻军数量越多,对财政的压力也越大,所以这个战略根本做不到一路把寨堡修到贺兰山去,宋夏之间也就这么僵住了。
而这个少年的策论,则给出了一种与“筑城渐进”战略截然不同的全新战略构想!
此时的李磐,已然是一副郑重其事的态度,眼睛认真地盯着不断挥毫的陆北顾。
他迫切地想要看看这篇论调独树一帜的策论,究竟能提出怎样的御夏之策。
①河湟,指由湟水和黄河冲击而成的两个谷地的统称,在书中时间被亲宋的青唐吐蕃首领唃厮啰占据,是北宋对抗西夏的重要盟友。
②瓜沙,指瓜州和沙州,原为归义军所占据,在书中时间当地的主导势力为回鹘人,虽臣服西夏但双方仍有间隙。
③轻重之术困衡山,指春秋时期齐桓公欲取衡山国,但此国善锻兵器难以攻取,管仲秉持其经济思想即“轻重之术”,抬高衡山国兵器价格引得诸国争抢,使衡山国人大量放弃农耕从事锻造,随后在秋天封锁商路并抬高粮食价格,迫使衡山国不得不依附于齐国。
④计然之策,《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曾拜计然为师,计然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用其使越国富强。

分享方式均为网盘链接先转存,再下载这是我继续前进下去的动力
本站统一解压密码为:tfylion.top注意!
分卷压缩文件不要在网盘内解压。解压方式为“分卷解压”,保证所有分卷在同一文件夹内只需解压”part1″分卷即可!单独解压或者解压其他卷无效!)如有疑惑,请点击跳转链接→《解压缩操作步骤视频》(小说连载作品最新章节或催更,请发表评论区或私信!)

https://pan.baidu.com/s/1XMhO8umsVOTWZq06S2zC-w?pwd=u2cn

百度网盘

https://pan.quark.cn/s/a97c1dcf23c4

夸克网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3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注册账号后评论,能第一时间收到回复。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