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之书》作者:法医秦明-免费小说下载

此链接免费分享仅供网友学习和参考,有能力者请支持原版作者(底部附有下载链接)

简介:悬疑 推理

中国警察网有一项公益活动,叫作“公民安全课堂”。我是“公民安全课堂”的一名安全教官。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项公益活动的意义所在,于是来问我。我觉得,我们还是从“死亡教育”来说起。
2019年3月13日,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顾晋老师说,“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也许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于“死亡”一词讳莫如深。甚至一提到类似的词汇,我们就会被父母呵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每个生命体都会有终点,每个人都会死亡,那么,这个必然会出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连言谈之中都要避讳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看起来与死亡相隔甚远。可是,真的不谈就会远吗?
死亡,连说都不能说,何谈教育?
在这样的意识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会变得怎样呢?有的愚昧迷信,有的讳疾忌医,有的漠视他人的生命,有的则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人说我是在危言耸听,其实真的不是我在夸大,缺乏安全意识、漠视法律法规、不敬畏生命,或者歧视与死者接触的职业,这些并不是个别现象吧?所以,我觉得“死亡教育”势在必行,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教育。对成年人的“死亡教育”甚至比对儿童的更加迫在眉睫,因为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成年人对死亡的认知都不够,又如何去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呢?“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而这应该是全民性质的活动。
作为一名普通的法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工程里,我能不能起到一些作用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是一名法医,我每天都会见到死亡,似乎“死亡”这个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在职业生涯中,对待死亡,我经历了从心酸到恻隐、从悲愤到淡然的心路历程。如果我能够用文字将这些分享给你们,一定会让你们对死亡有不一样的认识。
我曾经在《科学Fans》杂志上写过一个专栏,叫作《第X次死亡》。在整理、补充了专栏文稿之后,我又增添了一些内容,最终写成了你们手上的这一本科普书《逝者之书》。你们会发现,这本书里死者都是同一个名字——夏晓曦。这是因为我在创作时,想用“xxx”代替死者名字,可是“xxx”放在书里也不合适啊,于是我用输入法打了“xxx”,才有了这个名字。
这一本《逝者之书》中列举了我见过的各种死因,对各种死因的法医学现象进行了科普。同时,我针对每一种死因介绍了一些防范规避的方法。再者,这本书里的大量案例都是生命的反面教材。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看到别人的遭遇,而避免自己的不幸。
科普只是媒介,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我曾经在尸检的时候,暗自琢磨,躺在我面前的这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在生命陨灭的那一刻,TA曾想些什么呢?
TA一定是想继续活下去。
生命是最可贵的东西,没有之一。生命也是最美丽的东西,没有之一。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逝者之书》,意识到这一真谛,从而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尤其是在绝望、无助的时候,更要去想一想。活下去,有很多理由;活下去,甚至不需要理由。
正因为生命有终点,所以我们更应该拼命地、快乐地、充实地活着。
2019年3月28日

第1章 第一案 水边的女孩

她生前遭遇了什么,小小年纪却陈尸池塘中?
2012年夏末,南安市的居民夏先生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14岁的女儿夏晓曦失踪了。
派出所所长立即组织社区民警协助夏晓曦的亲属展开搜寻工作,并专门安排一组民警重点对辖区内的沟、塘、湖、池进行了寻找,果不其然,不到一天的时间,民警就在距离夏晓曦家两公里的一处池塘内寻找到了夏晓曦的尸体。
这个池塘的附近是一片野地,野地里有很多野菜。据调查,夏晓曦经常在放学后,到野地里玩耍、采摘野菜。
夏晓曦的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裤子是褪到膝盖的。所以,夏晓曦的父亲怀疑她是遭受到不法分子的侵犯后,被抛尸入水的。
不管家属怎么认为,这种非正常死亡事件都需要法医出场。法医在进行检验后,就可以给办案单位提供判断死亡原因的依据了。
负责本案的法医聂之轩,来自南安市公安局。他是一个身高大约一米八的魁梧男人。面容白净,一头短发微微有些自然卷。当聂之轩穿着干净利落的警服抵达现场时,立刻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当然,最引人注意的,是聂之轩右手袖口露出的机械手。他从容地套上解剖手套,似乎已经对这种注视习以为常。
与他合作已久的同事都知道,不光是右手,聂之轩的右腿也是人工制造的机械假肢。
跟在聂之轩身后的是实习法医小白,他从学校毕业还没多久,对聂之轩假肢的由来一无所知。
接到出现场的指令时,小白正准备吃东西。他还没打算放弃这顿饭,于是一手拎着勘查箱,一手拿着手抓饼狼吞虎咽。在靠近现场的时候,小白被石头绊了一下,手中的手抓饼掉落在了泥地上。
“别吃了,要进警戒带了。”聂之轩说。
“这……这也吃不了了呀。”小白一脸心疼。
两人走进了警戒带,第一眼便看见了夏晓曦口鼻外面黏附的蕈状泡沫。
“这个就是蕈状泡沫吧?”小白问道,“这就是淹死的呀。”
“第一,法医在尸检完毕之前,不要轻易下任何结论。”聂之轩说,“第二,法医的术语里没有淹死,只有溺死。”
小白吐了吐舌头。
聂之轩拿起夏晓曦的手,发现手指之间有泥沙和水草,心里似乎有了一些底,说:“走吧,把尸体运到解剖室。既然家属提出了异议,我们需要对尸体进行系统解剖检验,明确死因。”
经过法医检验,发现夏晓曦的气管内有大量的蕈状泡沫,气管充血,肺部膨隆,可见肋骨压痕,胃内有大量带有水草的液体。由此可以判断,夏晓曦是溺水死亡的。同时,法医经过检验也判断夏晓曦生前并没有遭受性侵害。
结合池塘岸边的足迹等痕迹以及其他一些调查工作发现,专案组还原了事实真相。
夏晓曦独自在池塘边玩耍的时候,突然内急,于是在池塘边解手。而恰巧在此时,远处有几名学生向池塘这边走来。夏晓曦发现有人过来后,来不及提起裤子,就想往灌木丛后躲藏。但因为裤子的牵绊,夏晓曦失足掉进了池塘,不幸溺死。
案情×剖析
溺死
夏天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季节,在酷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选择游泳这种凉爽的避暑方式。但老秦在这里要很煞风景地来和大家聊聊“溺死”的话题。
在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溺死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每年夏季,都会有不少孩童因为游野泳而丧失生命,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溺死是指当人体处于液体环境中,液体进入人体呼吸道后,堵塞呼吸道使人体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人窒息死亡的一种方式。溺死属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种,和其他机械性窒息(如扼颈、捂压口鼻等)不同,因为致死的物体是液体,所以其死亡会有一些特征。
插一句,溺死并不一定都发生在江河湖海中,水很浅的地方同样也会发生溺死。
老秦曾见过在一个浅水湾自杀溺死的人,那个人仰面躺在水中,水面刚刚漫过鼻孔。有人会问,那人被水呛着了,不会赶紧坐起来吗?其实人就是这样,有的人因为呛咳、慌乱,在很浅的水中一样可以被溺死。老秦曾有一次掉到湖里了,剧烈挣扎,险些被溺死。同学发现后,赶紧跳下来救我,可他拉了我一把后,我一站起来才发现,原来水深还不足一米。而且很囧地补充一句,其实老秦是会游泳的。所以,慌乱害死人啊!
同样,在浴缸、浴盆中也存在溺水的危险,所以,照顾小朋友或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洗澡的时候,一定不要疏于看管。老秦的编辑朋友包包小时候就有过因为在洗澡时无人看管,在浴缸中滑倒、呛水,差点就没有然后了的情况。
那么,法医是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溺死的呢?
溺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机械性窒息死亡现象,有很多特殊的尸体表征。所以,要判断出死者的死因是溺死,并不难。但是,在水中的尸体,很容易快速腐败,尸体腐败后,对是否是溺死的判断就会困难得多。所以,法医必须掌握溺死的全部特征,在检验腐败尸体时,识别出几项溺水特征,并排除外力加害、中毒致死等死因后,才可以得出溺死的结论。
对溺死的诊断非常重要,溺死多见于意外和自杀,罕见于他杀。在处理溺死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时,不仅要熟练掌握溺死的特征,更要学会将它和死后抛尸入水进行区别。
一、如何鉴别死后抛尸入水与溺死

  1. 尸斑。
    生前入水的尸体,因为尸体随水流翻滚,体位不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尸体低下位置”,所以,尸斑不太明显。当然,溺死后不久就被打捞上来的尸体上会重新形成明显固定的尸斑。如果是死后,待尸斑稳定再抛尸入水的,则会有明显的尸斑。
  2. 口鼻腔和气管。
    在溺水过程中,因为冷水刺激呼吸道,呼吸道黏膜分泌亢进,气管通常会呈明显充血状,甚至有水中的泥沙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同时,溺液、黏液以及空气随剧烈的呼吸运动或呛咳搅拌,会在呼吸道形成泡沫。尸体被打捞上来后,泡沫会溢出口鼻腔,此为蕈状泡沫。而死后入水者,因为没有呼吸运动,所以气管不会充血,也无此类泡沫。当然,对高度腐败的尸体来说,即使死因是溺水,这种泡沫也很少见了。
  3. 窒息征象。
    作为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种方式,溺死也同样有其他方式导致的窒息死亡的征象,比如眼睑出血点、内脏淤血、口唇青紫、指甲发绀、颞骨岩部出血等。如果是抛尸入水,那么死者可能没有窒息征象,有其他的死亡征象。但如果是把人捂死或掐死后抛尸入水,怎么和溺死相鉴别呢?这后面再说。
  4. 手。
    溺死的人,因为在水中会下意识挣扎,手指夹缝、指甲内可能会有泥沙、水草。这是一种生活反应。死后入水者则不会有。
  5. 肺。
    水性肺气肿是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简单点说,溺死的人,肺里全是水,肺的体积、重量都增加,表面有肋骨压痕,肺泡壁破裂,在肺叶表面形成一种红斑,叫作溺死斑。这样的肺,摸起来有捻发感。而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则不会有这些征象。
  6. 心。
    溺死的人,静脉淤血怒张,右心淤血,左右心血成分差异会导致左右心腔的颜色不一致。而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则不会有这样的特征。
  7. 胃。
    学习游泳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有呛水的经历,所以溺死的人的胃里也会有大量溺液。这也是一种生活反应。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则不会有,除非死之前被灌下大量的水。不过,犯罪分子别得意,你灌得了胃,灌不满肺啊。
  8. 肌肉。
    溺水的时候,人体剧烈挣扎,因此有很多溺水的人会在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大肌、背阔肌等不容易因为外伤形成片状出血的肌肉处形成出血。
  9. 实验室检查。
    有一种检验叫作硅藻检验,就是用溶剂将尸体的肺、肝、肾溶解,这些器官里的一些浮游微生物(硅藻)则不会被溶解。经过涂片、显微镜观察,可以判断这些硅藻的形态,然后和尸体所在水体的硅藻进行对比,可判断死者是不是在这里溺水的。这种办法行之有效,已成为判断溺死的一种重要参考办法。
    还有一些其他的实验室检查,如左右心血氯离子测定、锶离子测定等。这些检查很少用上。
    最关键的是,对于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肯定可以在尸体上发现其他的死因,而溺死的死因就是溺死。
    根据上面的内容,基本可以肯定,想用抛尸入水将其他死因伪装成溺死,从理论上讲基本是不可能的,没有完美的犯罪。
    二、其他与溺死相关的内容
  10. 其他机械性窒息致死和溺死的鉴别。
    很多人说,可以把人掐死、捂死后,再扔水里,反正是窒息,征象都一样。其实不然,被掐死、捂死的人,即便高度腐败,在其颈部、口鼻腔也会有特征性出血损伤,这个很容易发现。同时,死后入水者的气管、肺、心、胃都和溺死的不一样,前面已经讲过了。
  11. 干性溺死。
    有一种溺死,是因为死者突然入水,声门痉挛,导致急性窒息死亡。这样的死亡,溺液可以不进入肺、胃,气管和实验室检查也是正常。虽然极少见,但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那么,怎么判断死者是干性溺死呢?首先要排除死者系受机械性损伤、其他机械性窒息而死亡,然后排除死者系中毒死亡。可以排除这两项的话,结合现场环境,就能推断死者死于干性溺死。
  12. 推人入水。
    有朋友问了,如果是趁人不注意推人下水使其溺死呢?我只能说,这种杀人手法太不保险,我是没见过。毕竟这个人有可能游上来,或者是获救,那凶手可就傻了。如果推人下水真的淹死了人,法医学就解决不了了,但警方通过现场勘查情况、调查情况依旧可以破案。
    我倒是听过有下药使人昏迷,然后扔进水里溺死的。不过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毒物检验检查出来。
    说到这里,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或许大家就更能理解法医是如何区别溺死和抛尸入水的了。
    那是在2011年的夏天,某地发生了一起命案。
    这是一个两口之家,一个奶奶带着一个13岁的孙子。这个孙子非常不听话,经常惹得奶奶暴跳如雷。有一天,邻居看见这个奶奶找孙子找到了晚上8点,最终发现孙子在小河边捞龙虾。把孙子拖回家后,邻居们听见奶奶和孙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可以听见打斗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邻居发现奶奶死在了家里的床上,死因是被人用手掐压颈部导致机械性窒息。而孙子,失踪了。
    结合前一天晚上的动静,邻居们认为是孙子失手掐死了奶奶,然后畏罪潜逃。民警们开始到处搜索,寻找孙子的下落。
    两天后,孙子的尸体在一条小河里被发现了。难道是孙子畏罪自杀了吗?孙子的死因究竟是什么?这成为本案的焦点。
    孙子的尸体高度腐败,给法医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尸体内脏瘀血、手指发绀,具备明显的窒息征象,但是法医发现孙子的肺部没有明显的水性肺气肿表现,双手也都没有抓握水草,尤其是尸体的胃内只有干燥的食糜,而没有任何溺液。
    这些可以排除溺死的因素引起了法医的高度重视,于是法医对死者的口唇和颈部进行了细致的检验,最终发现孙子的口唇是有损伤的。
    最终,法医确定,孙子是死于捂压口鼻腔导致的机械性窒息,是死亡后被人抛尸入水的。杀害奶奶和孙子两人的,另有其人。
    经过缜密侦查,警方最终抓获了犯罪分子。凶手是趁奶奶出门寻找孙子的时候溜门入室,然后潜藏在屋内的杂物间内。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凶手出来开始行窃,却被惊醒的奶奶发现。凶手上前掐死奶奶后,又到里屋捂死了孙子。
    为了毁尸灭迹,凶手把孙子的尸体扛到河边,丢弃进了河里,但因为体力原因,无力再去搬动奶奶的尸体。
    于是形成了上述的现场状况。
    这个案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也将它改写在了法医秦明系列小说里。再多的伪装依然遮盖不住真相。不要犯罪,只要犯罪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而法医就是维护法律尊严的一个职业。
    自救×小剧场
    小白:“师父,我给你讲个笑话吧。”
    聂之轩:“你讲。”
    小白:“一个数学家和一个哲学家坐船渡河。数学家问哲学家:‘你懂数学吗?’哲学家摇了摇头,数学家说:‘那你已经失去一半的生命了。’哲学家问数学家:‘你懂哲学吗?’数学家摇了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一大半生命了。’正在此时,船翻了,船夫问:‘你俩会游泳吗?’两人纷纷摇头,船夫说:‘那你俩失去全部的生命了。’”
    聂之轩:“……好冷。其实,据统计,溺死的人并非都是不会游泳的。相反,有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为会游泳,才会溺死。”
    小白:“这……这怎么可能?”
    聂之轩:“因为水性好,才会去‘挑战’未知的水域。然而,水下的情况很复杂,有什么杂物并不能全知道。在未知水域游泳的时候,水下的水草、渔网甚至是水底的淤泥,都有可能使会游泳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而且,人在缺乏救生条件的水域里游泳的时候,一旦发生肌肉痉挛或其他疾病,也就无力回天了。”
    小白:“感觉我要失去游野泳这一项业余爱好了。”
    聂之轩:“无论会不会游泳,一定不要去未知水域或者缺乏救生条件的水域游泳。即便是去未知水域边钓鱼,也要先检查钓鱼点附近的情况,看此处会不会塌陷,有没有很滑的青苔,等等。”
    小白:“这么说,以后我还是坐船吧。”
    聂之轩:“坐船一样要注意安全。比如不能在船上打闹,保持船身的稳定,严守乘船的规则。”
    小白:“那万一落水了,憋住气可以吗?”
    聂之轩:“如果是在水下,憋气是必要的,可以延缓溺水发生的时间。”
    小白:“那我以后只练习憋气。”
    聂之轩:“在安全的时候,我们尽可能水下憋气时间不要过长。因为过度憋气,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头晕、意识模糊。如果因为憋气时间过长,来不及或者无法控制自己去水面上方换气的话,反而会加快溺水的发生。”
    小白:“那万一溺水,该怎么做呢?”
    聂之轩:“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镇定,要头脑清醒地知道接下去该做些什么。如果有机会让口鼻脱离水面,就要尽可能吸足气,然后大声呼救,并拍打水面。会游泳的人,如果是被杂物缠脚或者抽筋,则不能慌乱,不能拼命挣扎,要尽可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然后缓和地挣脱杂物或者调整自己的肌肉,同时呼救。溺水者一旦被救,不可拼命抓住施救者的身体,而要全身放松,顺从施救者的力量和牵引方向。”
    小白:“我就是全身放松了,也不知道别人能不能拖得动我。”
    聂之轩:“……所以你以后少吃点啊。”

第2章 第二案 无法醒来的“睡美人”

当她在车里熟睡时,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让她致命的变化……
“这么大的雨,要去哪里吗?”夏晓曦看了眼男友。
男友说:“你又不愿意自己待在家里,我真是有事要做啊。”
“那好吧,我陪你去,我待在车里等你就是了。”夏晓曦一直对自己的男友不放心,忍不住黏着他。
车开到了一个楼顶露天停车场,雨仿佛小了一些。夏天就是这样,阴晴不定。
“那我下去办事喽,你在车上等我?”男友说。
玩了一夜游戏的夏晓曦此时很是困乏,她点了点头说:“好的,我在车上睡一会儿。”
男友下车离去,走了几步,想到车里的夏晓曦带着钱包,他思忖了一下,为了安全起见,用遥控器锁起了他那辆二手汽车的门锁。
时间慢慢流逝,大雨也逐渐停了,云层散去,那酷热的阳光再次显现出来。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地面的积水就被蒸发殆尽,停车场上的汽车引擎盖上的水珠被蒸发成水蒸气慢慢飘散。
夏晓曦好像做梦了,她梦见自己正在天空中飞翔,飞着飞着,她仿佛被一团火焰包围了,她挣扎着想逃开,却全身无力。慢慢地,她看见自己被火焰吞噬了。
男友只是离开了一个小时,等他重新开启车门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夏晓曦软软地半躺在座位上,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男友颤抖着拨打了110。
“你们瞎说!这明明就是谋杀!”夏晓曦的父亲对着聂之轩怒吼道。
夏晓曦的母亲已经哭晕在现场。
聂之轩见惯了这种架势,淡淡地说:“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只要能够排除中毒,那么这就不是一起凶杀案件。”
“是啊,我们已经对车辆进行了检测,车门中控锁系统都是正常的。”痕迹检验员跟着说道,“如果是一个正常、有意识的成年人,是可以轻松地从里面打开车锁离开车辆的。”
“那她为什么没有离开?这不肯定是凶杀吗?”夏父说。
聂之轩说:“正是因为我们通过尸表检验,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死因,结合死者的尸体现象,才确定死者很有可能是中暑死。这种死因是很难由他杀造成的。除非是凶手把死者困在密闭的环境里,死者无法自行逃脱。所以,只要我们排除了死者系中毒,就可以排除这是凶杀,因为她可以自行逃脱。”
“那她为什么没有逃脱?”夏父逼问。
“哎呀妈呀,说这么明白了,咋还不明白。”小白无奈地挠挠头。
“要么中毒,要么就是处于昏睡状态。”聂之轩不以为忤,认真地解释道,“根据调查得来的情况,他们刚到这个露天停车场的时候,天上下着大雨,气温不高。这个时候,死者应该正在车里睡觉。雨停后,立即转为晴天,空气温度激增,车内温度也激增。昏睡状态的夏晓曦从睡眠状态直接转为热射病的休克状态,无力自行逃脱,所以中暑死。你想想,如果她的男友用这种方式杀人,他怎么知道她正好没有清醒就直接休克了?他怎么敢保证这样杀人一定会成功?”
“所以,法医在排除其他死因伪装成中暑死后,案件性质就一目了然了。”侦查员说。
男友的冤屈被洗脱了,但之前还黏着自己的女友,却已经再也不能回应自己,留给他的只有残酷而漫长的夏日。
案情×剖析
中暑死
中暑,这个词儿我们并不陌生。在炎热夏季,经常有人发生中暑。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中暑是件比较危险的事情,中暑可以导致死亡。
环境温度很高的时候,尤其是在密闭、湿度较大的空间时,机体散热功能衰竭,热量大量蓄积在体内,可能引起全身性损伤,甚至引起机体死亡。
中暑主要分为热射病和日射病。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尤其是密闭空间内,无防暑降温措施导致的全身性损伤。日射病是指日光直射头部时间过长引起的全身性损伤。
在热射病的发展过程中,湿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湿度较大的环境里,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法医学实践中所见,很多中暑死的死者在生前最后一刻都是突然虚脱、丧失意识,这个时候会有高热、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等临床表现同时发生。那么,法医怎么确定死者是否为中暑死呢?
因为中暑死的尸体表现并不会有特异性改变,所以法医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死因。
首先,法医会对尸表进行检验,排除死者颅脑损伤或身体其他部位遭受机械性损伤导致死亡。只要尸表没有明显损伤痕迹,这一点并不难。
其次,法医会对尸体的口鼻、颈部、胸部等特殊部位进行检验,排除死者是被别人捂压口鼻腔、掐扼颈部、按压胸部导致的机械性窒息死亡。
再次,法医会对尸体的心血、胃内容物进行毒物化验,排除死者死于中毒,并且排除有安眠镇静类药物等催眠的可能。
最后,法医还会对尸体的脏器进行切片处理,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排除死者是因患有潜在性疾病导致的猝死。
排除了上述死因以后,法医会结合现场进行初步判断。中暑死发生的必然环境因素是高温,如果不具备高温环境,那就不能判断为中暑死。
在排除其他死因,并且现场确实存在高温、高湿、密闭等环境条件的情况下,法医会对尸体进行进一步观察、检验,发现支持中暑死的尸体现象。那么中暑死会有哪些较为明显的尸体现象呢?
首先,中暑死的尸体皮肤温度较高且干燥,同时伴有潮红迹象。
其次,中暑死的尸体尸斑非常明显,而且出现得早。
最后,也是较为有辨识度的,是对尸体的脏器进行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的一些细微改变。
比如,死者小脑浦肯野细胞数目会明显减少,骨骼肌会有一些出血。
以上都是对诊断中暑死有参考价值的因素。结合之前说的排除法,那么诊断中暑死也就不难了。
上述案例中,夏晓曦因在一个密闭不透风的车内环境睡觉,未曾想到外界空气温度会迅速升高导致车内温度增高,加之刚刚下雨,空气湿度很高,所以她就直接从睡眠状态转变为中暑后的休克状态,从而不幸身亡。
重症中暑发病急骤,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导致死亡。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身边的人或者路人出现急骤的中暑症状,如果我们不出手相救,可能就会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凋谢。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法医说,生命是最可贵的东西,我们不仅要珍惜,更要尊重。
所以,老秦在这里告诫大家,夏天的户外运动一定要有度,要经常补充水分,要避免在高温、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否则可能一个不经意,中暑就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炎炎夏日,注意防暑降温哦。
自救×小剧场
小白:“这天儿也太热了,这么热的天还要出现场,我感觉我要中暑了。”
聂之轩:“没搞错吧?你坐在车里,还开着空调,没有太阳长时间直射头顶,没有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你中什么暑?”
小白:“师父,你这么瘦,是体会不到我们胖子多穿了一件‘脂肪衣’的感受的,好不好?”
聂之轩:“胖子易出汗,某种程度上,还更不容易发生中暑。中暑高发的人群是高温环境下工作的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婴幼儿和体质弱的人,再就是产褥期女性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你说,你属于哪一种?”
小白:“谬论,谬论!我现在就觉得自己意识很模糊。”
聂之轩:“意识模糊?你还知道偷懒,怎么就意识模糊了?”
小白:“师父啊,其实我也不是偷懒。我就是想说,我们这么辛苦,上头应该给我们一人发一点儿防暑降温费,或者一人发两个西瓜,治疗一下我们这些‘中暑’的患者。”
聂之轩:“先别说你的胃装不下两个西瓜,就算装得下,如果你真的是中暑了,我也不能给你吃这么多西瓜。”
小白:“为什么?中暑了不能吃?”
聂之轩:“中暑了,也要讲究抢救的方法。对于一般中暑的患者,首先要给患者降温。”
小白:“对对对,快拿西瓜给我降温吧!”
聂之轩:“降温可不是吃西瓜。正确的降温手段是尽快将患者移至清凉的地方,用凉的湿毛巾敷前额和躯干,用电风扇或手扇使其降温。对于发病急骤的重症中暑患者,则要选择阴凉的地方让其坐卧,抬高下肢,同时用上述办法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让其喝一些清凉的饮料或者盐水,但不可大量饮水。当然,在做这些之前,首先要打120通知专业的医务人员来进行专业救治。”
小白:“为什么不能大量饮水?中暑不就是脱水吗?”
聂之轩:“大量饮水反而会造成体内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小白:“这么严重!好吧,师父,你果真是料事如神啊,我确实没有中暑。现在可以给我买两个西瓜了吧?”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逝者之书.txt」,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358156a128b4
提取码:mPRb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逝者之书.tx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kZykVTuXBuMBkJDMrgIcQ?pwd=1i6r 提取码: 1i6r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链接:https://caiyun.139.com/m/i?2iN0acczw7Mf8
提取码:4ssx
复制内容打开移动云盘PC客户端,操作更方便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