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志远》校对全本 作者:罗为辉-免费小说下载

《江山志远》校对全本 作者:罗为辉-免费小说下载

简介:官场逆袭/农村改革/商战风云/现实主义/
网易首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作品!
中国最具正能量的作品!
杨志远就读名校,为了乡情舍弃名利,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
转而进入仕途,成为省委书记的秘书,继而下放成为县委书记、副市长、市长、副省长,并大有好是上升势态。
杨志远执政为民,一心为公,无私无畏,在官场一路飙升,尽显男儿本色,成就男人事业。
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全是柔情。
市长、书记、省长,步步高升!

《江山志远》创作谈

诗人说:我热爱这片土地,因为我爱的深沉。
我不记得这是谁说的了,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记得周全。但是我就是这般记住这话,我写《江山志远》的时候,心里激荡的也还是这句话。我没法不记住,也没法不热爱,你也一样。土地是沉默的,以她的博大和深邃,包容着我们;土地又是无私的,她无私地奉献给我们以饱满的粮食、秀美的山川,让我们得以生存得以悦目。
因为土地的无私,这才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有了人类文明出现和社会的衍生。亿万斯年,中华文明也才五千年,有如沧海一粟,星河一点。斗转星移,历史走到了今天,人类的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你和我,得以生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穿着兽皮拿着石器猎取食物的远古时代,也没有活在战火弥漫流离失所的动乱之时。活在当下,是你我之幸,人生之幸。可物质文明的丰富,并不代表我们精神文明的丰盈,总感觉我们的生活欠缺点什么。现在想来,我们缺少最起码的感恩之心,对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肆意践踏,只知索求,不言感激。一个人缺少感恩之心,精神就会贫瘠,一个社会如果缺少感恩之心,社会就会沦丧,这个社会就会缺少公平公正、正义正气、善良善心,这是社会的悲哀。
当今社会,正在一步步走向强盛,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野蛮拆迁、食品药品造假、公权泛滥、公权与私权争利、执法不公、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欺压群众、奢侈浪费、看不起病也吃不起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痛心疾首,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啦,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病了,为什么就不根治。
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小说,不是要说教,也无力去改变什么,只是想通过这篇小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需要呐喊的声音喊出来。心怀希望心有期待而已。我就是要塑造一个正直、正义、忠诚、勇敢、坚持公平公正、大义大气、知恩感恩的人物出来。这是一个理想,集完美于一身,这个人物是我心中的理想,未必就不是你的。
《江山志远》本意就是大好河山、志在高远之意。我不写黑暗的东西,一个人如果看黑暗的东西过多,心也会为之黑暗,这个世界已经有了足够多的黑暗,总需要些光明的东西照亮你我,让你我的心灵宁静平和。试想,一个人如果总是低着头走路,他又怎么看得到远方,又怎么看得到光明。
站在山上的游人不要嘲笑山下的民夫,因为在彼此的眼里,大家同样渺小;上流社会的人也不要鄙视底层的百姓,因为大家都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地去,带不走什么,而留在世间的只会是名声,名声比金钱和地位更重要。
淬火成钢,一个社会总会有些曲折的过程,我希望这个社会早日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这个社会才会阳光灿烂、春光明媚,一派祥和。
于是就有了《江山志远》。江山不会泯灭,志向必须高远。
我相信只要在春天里多播几粒种子,总有种子会长成参天的大树。我更相信这个社会正义的力量其实无所不在,大多数的人心里都有一把正义之剑,一旦人人都把剑亮出来,那么一切腐败、堕落的东西都会被人们斩落马下。一个社会,如果人人仇视腐败和堕落,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减少腐败和堕落的存在;如果腐败和堕落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习以为常,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腐败丛生,正所谓有因就有果,社会种下什么样的因,人们的心中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这是我的希望和理想,决不会是臆想。
我知道这个社会有太多的阴霾。但我还是要告诉大家:你心有春天,那么你的心里每天都会有花温暖的盛开;你相信阳光,那么阴霾过后肯定会有蓝天碧云。
一定会如此的,春天会来!蓝天会有!官场迟早会碧海蓝天!

第一卷 乡恩似海
第1章 北京再见(1)

尽管只是初夏,七月的北京已是燥热多雨,北海公园的荷花次第开放,人们争相前去公园赏花泛舟,与往年没什么两样。
同样一成不变的一幕在北京各大高校里上演,只是主角各不相同。每年的七月,正是一届毕业生离校的日子。让莘莘学子们浓得化不开的是离愁,校园里到处都是喝得醉醺醺的男生女生,偶尔也会见到一对抱在一起难舍难分的情侣。七月的校园是宽容的,它用它的博大和深邃包容着这些即将离校的学子。
这年,经济管理学院院学生会主席杨志远也成了这个离别大军中的一分子。此时的杨志远正随着万泉河清澈的河水流连在这个水清木华的校园里。这所百年名校原本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学校里到处都是苍松翠柏,万泉河蜿蜒而过,勾连出一处处湖泊秀色,与校外北京的喧嚣相比,这里幽雅而宁静。四年里,杨志远有事没事都会在万泉河边走一走,坐一坐。听河水潺潺松涛阵阵,心情自是轻松而惬意。可以说,在大学这四年里,万泉河见证了他杨志远的成长。现在离别在即,杨志远的心里不免有着一丝不舍和惆怅。
杨志远正自感伤,远远的就看见安茗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
杨志远笑着朝安茗招招手,问:“什么事?这么急。”
安茗扬起那张好看的小脸,说:“我能不急吗,快走,李泽成在到处找你。”
李泽成是院长秘书,不是一般人物。院长有好几位秘书,帮他处理相应事务,李泽成是其中的一位。李泽成原本也是院长学生,比杨志远要高好几届,毕业后被院长看中,留在身边工作,院长到学院来,一般都是李泽成跟着。杨志远是院学生会主席,与李泽成有过一些接触,尊其为师兄。
学院人才济济,能被院长看重,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杨志远特意到图书馆找到李泽成发表的论文,一一拜读,感觉李泽成对经济的论点的确新颖,观点也很前卫,有一定的前瞻性,对现时的经济问题也有许多的指导性。这让杨志远佩服的五体投地,从心里把李泽成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特别崇敬。
现在李泽成如此火急火燎地寻找自己,肯定非比寻常。杨志远不敢耽搁,随了安茗就走。在图书馆前的草坪边杨志远遇到了李泽成。
李泽成笑了笑,说:“志远,你躲哪去了,害得我到处找你。”
杨志远自然不敢也不会去问李泽成急着找自己有何要事,只是望着李泽成,等他把话说下去。
李泽成说:“走吧,院长要见你。”
杨志远吓了一跳。
谁都知道,院长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点的沙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严肃、严格、严厉,那种严肃的表情让人难以接近。院长政务繁忙,但他一有时间就会到经济管理学院来与学生座谈。院长和自己的学生交谈,却是另外的模样,和蔼可亲,严肃中透出温和。杨志远是院学生会主席,多次参加了这样的座谈,在会上发言踊跃,和院长是有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但像这样让院长紧急单独召见,却是生平第一次,史无前例,能不惶恐。
但杨志远什么都没问,亦步亦趋地跟在李泽成身后,内心疑惑,表情却是坦然。
李泽成很随意地问:“毕业了,感觉怎么样?”
杨志远摇摇头,说:“不怕师兄笑话,说实话我不想离开校园,在学校,遇事有师长相帮同学相助,从不觉有什么艰难。可一旦走出校园,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孤身奋战,心里不免有些诚惶诚恐。”
李泽成表示安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当年我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会有走出校园的一天,不怕,适应了就好。”
到得院长临时会客的楼台,院长是首长,实行的是一级警卫,只是因为特殊时期,从为国家培养经济人才之需要才兼任杨志远所在这所名校管理学院的院长。虽然每次到学校来院长都要求保卫部门不必那么烦琐,但门前院后适当的警卫还是要的。有李泽成带领,杨志远没费什么周折就入得室内。李泽成把杨志远带到会客厅,说:“你先等候,我去请院长出来。”
杨志远说:“是。”
李泽成出去。杨志远站在一角,丝毫不敢乱动。气氛紧张,手心冒汗。
好在没一会,厅门一开,院长走了进来。他望了杨志远一眼,一指一方下首沙发,说:“小杨同学,你坐。”
杨志远哪敢,候院长坐下,俯首站于一旁,说:“老师您坐,学生站着就是。”
院长难得一笑,说:“请你坐你就坐,你我师生,不必过于拘谨。”
杨志远偷偷看了李泽成一眼,李泽成点点头,杨志远于是小心翼翼地于沙发的一角坐下。
院长注意到了杨志远的这个动作,哈哈一笑,说:“我的学生,要是这般胆量,又怎敢弃京回乡。你现在就跟我说说这事,我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和原因。”
这是一件哄动学校的大事,杨志远是这个事件的主角。杨志远就读的这所百年名校的校旨是:培育学界商界政界领袖。大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学校的毕业生自然也就不愁没有去处,前程一片大好。就拿杨志远他们这一班同学来说,要不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要不就分配到部委机关。杨志远的几位室友,苏锋就选择了去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李长江去了人民银行,谢智梁去了外贸部。
杨志远作为院学生会主席,每年一等奖学金的必然获得者,早就被国务院某部委相中,只等杨志远一毕业,就可去报到。哪曾想,真到毕业这天,杨志远竟然舍弃那炙手可热的职位,决定回老家去,务农。堂堂名牌大学学生,放着好好的京城不呆,心甘情愿地跑回家去当农民,这对于九十年代初期的人们来说,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种影响,绝不亚于一场十级地震,一下子把这所名校震得天昏地暗,并且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作为名校高材生,到农村去,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大材小用?赞同者有之,反对之声,更是不绝于耳,闹得不可开交。
院长所指,正是此事。院长这一天到校,听旁人议论此事,当即上心。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事关国家安定的问题,一直都是院长期待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杨志远这个学生,院长还是有些模糊的印象,却不太深刻。既然事关农村,院长就有心了解此事,于是让李泽成把杨志远找来,亲自过问。
杨志远没想到自己回农村这事闹得连院长都惊动了。他有些迟疑,因为院长问得突然,他没什么准备,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院长说:“不急,你慢慢说。”
杨志远知道院长的秉性,他一直要求学生‘说实话、做实事’,对于那些虚假的东西深恶痛绝,现在既然院长对他的事情上了心,杨志远知道自己没有隐瞒的必要,还是怎么想就怎么说为好,他理了理自己的头绪,也就说了。杨志远说:“院长,学生想回家乡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学生来自一个叫杨家坳的小山村,那地方非常之贫穷。学生原本喜欢历史学,并不想学经济。高二那年,父亲病逝,孤儿寡母,全仗乡亲接济,才能完成学业考进这所名校。填写志愿时,学生思量再三,才决定改报经济学,当时想的是,自己学好经济知识,看能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让贫穷的家乡尽快的富裕起来。”
杨志远停了停,觉得自己说的都是旧事,院长时间观念强,自己这是在浪费院长的时间,他有些不安地望了院长一眼,院长没说话,只是听,点点头,示意杨志远说下去。
杨志远赶忙直入正题,说:“在大学的四年里,学生都在思考农村经济的问题,如果说国家是社会的总成,那么乡村就是这个社会总成的基石,乡村家庭就是这个社会总成的基础,不可忽视。其实每个乡村它都有着自己特定的风俗和传统,有着固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模式,这个特质注定乡村经济必然简单、封闭,农民意识强、目光短视,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也就谈不上发展。所以学生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否,政策、资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人,与农村领导者或者说是一村一族之长的眼界思维有关,眼界决定高度,思维决定发展。所以学生有心回去试试,一则是因为父老乡亲的希冀,二来也是想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看自己能不能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摸索去一条有实际意义的发展方式来。”
院长点头,开口,说:“想法不错。有没有更加具体的想法?”
呆在一旁的李泽成看了看表,提醒:“院长,您待会还有个会。”
院长说:“不急。小杨同学你继续。”
杨志远知道不能耽搁院长太长时间,于是加快速度,说:“其实,农民手中最可利用就是土地,学生觉得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就是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学生的想法是成立一家股份合作制公司,允许农民以手中的土地入股,当然也绝对不允许买卖土地。把村民手里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农业才能形成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的经营优势,才能发挥集体抵抗自然灾害消灭病虫害和改善土地使用状况等各方面的优势作用,才能消除分田单干带来的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只有把村民重新团结起来,才能杜绝农村荒田和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种种弊端,最终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院长思索了一下,觉得这个学生的思路有点意思。他有心和面前的学生探讨一下,说:“如果照你这个思路,是不是又回到了吃大锅饭人民公社那一套上去了?”
杨志远说:“是有那么个意思,但又与其大不相同,因为它将按股份公司的模式运转,人人各尽其能,人人都有考核目标,奖金工资都会有一套完整的考核程序。如果有的农民因为在外打工、或因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也可以不参加具体的工作,只用荒弃的土地入股,年终可参加审计和分红,所以更准确的说,它更像是一家现代化的农业控股公司,以发展深层次的农业深加工产业为主打方向,与村民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依存,互助发展。”
院长起身,说:“好,既然你有自己的想法,尽可以放手一试,到时候我想看看你会交出一篇怎么的答案。”
杨志远有些惶恐,说:“院长,这毕竟只是学生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而真要操作起来只怕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难度,就怕到时让您失望。”
院长一摆手,说:“有难度不怕,有恒心就好。失败了也不怕,努力了就好。”
院长如此鼓励,很是难得。之所以如此,也算是对杨志远甘愿放弃安逸,选择困难的奖赏。
李泽成留意了一下,整个过程有三十二分钟。李泽成跟院长多年,知道院长时间观念强,能听杨志远这个学生谈上三十二分钟的时间,已是非常不易,肯定是杨志远某些想法得到了院长的认可。能让院长如此关注,杨志远这个小师弟还真不可小视。
李泽成带杨志远离开。分手的时候,他拍了拍杨志远的肩,说:“志远,好好干,不要让院长失望。”
杨志远说:“我一定竭尽全力。”
李泽成说:“我相信你能闯出一条新路来。咱学校百年品牌,培育出来的学生,哪个不是精英,你杨志远能当上院学生会主席,也不是光有虚名。”
李泽成随即又问:“你准备什么时候离校?”
杨志远答:“明晚八点多的火车。”
李泽成有些诧异,说:“怎么这么快就离开啊?”
杨志远也不隐瞒,说了实话。杨志远说:“早离是非,图个清静。”
李泽成会意,说:“这样也好。”
李泽成继而有力地握了握杨志远的手,说:“静候佳音,一路保重。”
李泽成让杨志远默记了一个电话号码,然后说:“如果你遇上了实在迈不过的坎,就打这个电话给我,到时看我能不能帮你一把?”
李泽成是何等人物,他杨志远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师弟,竟然对他杨志远如此关爱,杨志远很是感动,说:“谢谢师兄。”
李泽成笑,说:“那我们后会有期。”李泽成说完,朝杨志远摆摆手,转身离开。
杨志远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试想如果院长没在学校任职,别说和院长面谈,只怕是看院长一眼也是几无可能。就连李泽成这等人物,也是许多人想要百般巴结的对象。现在李泽成能和自己如此亲近、如此关爱,实属难得。

第1章 北京再见(2)

杨志远一边想着,一边朝宿舍楼走。没几步,就看到了安茗,这丫头竟然没走,一直候着杨志远。看到杨志远出来,她迎了上去,巧笑嫣然地问:“院长召见,所为何事?”
杨志远笑笑,紧走了几步,转过一个弯,这才回答,说:“院长就问了我一些回乡务农的想法。”
对于杨志远目前的情况,安茗一直都比较上心,也知道杨志远面临的压力,她关心地问,“院长怎么说?”
杨志远回忆了一下,自始至终,院长好象都是听,没说什么,任由他杨志远自行发挥。杨志远现在有些后悔,刚才自己在院长面前是不是有些唐突了,在院长这样的专家型首长面前,自己的那些想法是不是有些幼稚,是不是有些太不自量力了。谁不知道院长不喜欢夸夸其谈之辈,只喜欢实干之人,自己还没开始干,就先说上,是不是有些不妥。
在安茗面前,杨志远也没什么隐瞒,把和院长的前前后后一五一十地和安茗说了,当然也包括自己的担心。
安茗细心地听着,然后说:“这你大可放心,如果你真要是夸夸其谈,没什么内容,院长不会听你说那么长的时间。而且院长不是鼓励你‘有难度不怕,失败了也不要怕吗’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其中的个中道理,杨志远其实是明白的,只是人一到这个时候,心里有些忐忑在所难免。现在见安茗的分析和自己的判断相差无几,也就放下了心来。杨志远在学校认识的女同学很多,但能够论得上知己的,也就安茗、许晓萌两个。两个女孩分属两种性格,安茗动,许晓萌静。
安茗说:“早知院长如此关爱自己的学生,当初我也该学经济。”
杨志远笑,说:“也不尽然吧,院长要是批起人来也是很严厉的,你就不怕哭鼻子。”
安茗吐了吐舌头,朝杨志远做了个鬼脸,流露出一种小女孩的娇嫩和可爱。
杨志远和安茗不同系,安茗学的是新闻学,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虽说和杨志远同属一所大学,但二个学院一南一北,杨志远大四,安茗还只是大二,在这个有着数万师生的大学城里,两个人想要相识相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两人结缘,缘于去年学校举行的一次辩论赛。这场辩论赛,杨志远作为主辩手,代表经济管理学院出战,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最后与安茗为辩手的新闻系相遇。作为辩手,安茗才思敏捷,论点新颖锐利,很有说服力。杨志远在听过安茗的首辩后,就把安茗作为自己的主要对手,予以重点关注。逢安茗征战,杨志远都会参加旁听,仔细揣摩,认识分析,取长补短。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冠亚军争夺战那天,面对咄咄逼人的安茗,杨志远就像是一个太极高手,把安茗的犀利一一化解于无形之中,并巧妙地把安茗许多新颖的观点加以分解,为己所用。安茗感觉对面的杨志远就像是大海,深不可测,不得不俯首称臣,为之折服。
安茗这丫头一向心高气傲,一旦真心诚服,就对杨志远有了印象。一打听,杨志远这位学兄在学校这真是个人物,是号称造就商界领袖的经济学院名副其实的学生领袖,每年学校一等奖学金的必然获得者,不仅如此,杨志远在中学时代就喜欢写诗,是响当当的中学生诗人,他不仅在校报上发表经济论文,偶尔也还发表诗作,很是不凡。
安茗有心接近杨志远,一来二去,两人竟成知己。
两人边走边聊,安茗在杨志远面前一向都是想什么就说什么,一贯说话直接,这次也不例外。安茗问,“你给我说实话,你就真愿意一辈子呆到乡下,不出来了?”
杨志远说:“这个真还没想好,也没去想,走一步看一步吧。我现在就想着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家乡改造成一个富裕的有活力的新农村。”
安茗说:“你就那么有把握?”
杨志远说:“你是没去过我老家那地方,其实那地方,山清水秀,很适宜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假以时日,我相信自己肯定可以把乡亲们带出贫穷。”
安茗说:“可你有没有想过,光有想法是不够的,还得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启动资金。”
杨志远不得不佩服,到底是新闻学院的,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他自然知道这是个摆在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目前他还是只有些朦胧的想法,没有成型,并没有想出一个很好的对策,还真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杨志远笑,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我想世上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既然他人可以走出一条条路来,未必我杨志远就不成。”
安茗说:“其实有李泽成关照你,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的。”
杨志远说:“此话差矣,如果一遇上困难就去找李泽成求助,那还要我杨志远干什么,以后见了院长那我还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哪里还好意思谈什么农村经济问题,我想以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方显英雄本色。”
安茗眨巴着眼睛,笑了笑,说:“什么叫英雄本色,你可别到时灰头灰脑成了什么狗熊。”
杨志远刮了一下安茗的鼻子,说:“你也太小瞧我杨志远了吧,如果我真是狗熊之类的人物,你安大记者会和我结交?刚才是因为此事引起了院长的注意,所以有些担心而已。其实对于回农村创业,我还是有很大的成功的把握,在院长面前我自然不敢说什么大话,在你面前我还真敢夸下海口,不出五年,你将看到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江南某省的新营县冉冉升起。”
安茗说:“嗨,看你这个神态,还真有领袖人物的派儿,行,真到那天,我第一个跑去采访你。”
杨志远说:“采访就免了,请我吃顿饭我倒是乐意接受。”
这一说到吃饭的事,杨志远猛然想起一件事情来,今天早上,杨志远在卫生间洗漱,苏锋跑来告诉他,班里的同学知道他明天就要离校,特意在‘熙春园’定了个大套间,今晚为他杨志远送行。这事杨志远自然上了心,不会轻易忘记,只是临时被院长找去谈话,一激动,竟然就把这事情忘了。杨志远一看表,离约定的时间已差不了几分钟了。杨志远惊呼,“坏了,苏锋他们还在‘熙春园’等我吃饭呢。”
安茗说:“那你还不快去,别让同学们等急了。”
杨志远说:“走,你和我一起去。”
安茗有些犹豫,说:“都是你班上的同学,我去合适吗?”
杨志远说:“这有什么,苏锋也好,李长江也罢,我们班上的同学你有几个不认识的?走,别磨叽了,再晚就真说不过去了。”
杨志远懒得再和安茗客套,牵起安茗的手就往‘熙春园’的方向跑。
‘熙春园’位于西湖一角,杨柳青青,碧波荡漾,风景不错,在这所大学里很有市场。杨志远是穷学生,一般对这类高档一点的场所都是敬而远之。早上,苏锋说在‘熙春园’聚会,杨志远就反对,说:“有这必要吗,不就聚聚,用得着这么奢侈吗?”
苏锋说:“这可由不得你,是同学们一致的意见,今晚之后,大家就各奔前程,以后再相聚都不知道会是何年何月,这一次无论如何得奢侈一回。”杨志远一想是这么回事,也就由了苏锋他们。
尽管有所预计,但走进‘熙春园’的大包厢,杨志远还是被里面的场景吓了一跳。包厢里坐满了人,三张大桌子,除了班上的三十二位同学,还有一些外系好友、新营同乡、学生会同仁,再加上一干恩师,有六十人之多。让杨志远倍感意外的是导师们的到来,要知道导师们都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权威,平日里工作繁忙,能来一、二位就算不错了,没想到今天差不多都来了,这让杨志远不免有些惶恐,杨志远一进来就诚惶诚恐地说:“志远何德何能,竟然让恩师们等我一人,实在是愧不敢当。”
杨志远让院长找去谈话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对于杨志远的姗姗来迟,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有恩师一指空出来的位置,说:“志远,你用不着客套,你坐。”
杨志远和安茗赶忙坐下,宴会于是正式开始。这样的宴会约定俗成,有导师在,大家都没敢放肆,杨志远带着一干同学,毕恭毕敬地一一给几位导师敬酒,感谢导师们这几年来的照顾和培养。导师们年事已高,虽然每个学生敬酒时都只是象征性的抿一口,可几圈下来,都是不胜酒力。导师们于是一一对同学们加以勉励,然后就先行告退。
这导师们前脚刚走,苏锋立即发难,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同学们今天都得一醉方休。”
李长江起哄,说:“苏锋要不你和志远比试比试酒量怎么样?”
苏锋端起酒杯,说:“来,志远,我们喝一杯。说实话我苏锋很少服人,但你志远算一个,这四年里,咱班上的三十二位同学在你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咱校是出了名的团结。这几年下来,看看我们班争的荣誉就知道,志远你付出了多大的心力。”
杨志远和苏锋碰了碰杯,说:“你这话就差了,没有你们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努力,就凭我一己之力,我只怕是什么都干不了。来,各位同学,咱们一起干了,我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努力。”
李长江干了杯里的酒,笑,说:“苏锋,你不是一直和志远叫板吗,怎么到今天才服气啊,我看你还是和志远比酒实在。”
苏锋笑,说:“我才不上你长江的当,要比你比去,我可不和志远窝里斗。你李长江还不是一样,原来不也是不服么!”
李长江嘻嘻一笑,和杨志远又干了一杯,说:“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了,我可是早就服气了。”
苏锋说:“那我不也是一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气氛更是热烈了起来。
能考上这所知名大学的,无一不是各省各市的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角色,在中学哪个不是号令一方响当当的人物,手臂一挥,自是应者无数,平日里心高气傲,在所必然。杨志远他们经济学院的这一班学生,也是如此。尤其像苏锋、李长江他们,本就是官宦子弟,父辈兄长在京城都颇有建树,平日里耳闻目睹都是些官场之事,自然对天下时势经济政治有着天生的洞察和敏锐。刚进大学时,那种皇城根下藐视天下苍生,一切唯我独尊的心态一开始就表露无遗,根本就不把杨志远这种来自乡村角落的土老冒放在眼里。
当年杨志远和苏锋竞选班长,苏锋根本就没把他当作自己的对手,哪知杨志远一上台,锋芒顿露,先是不卑不亢,说:“我来自农村,农村人的特质是质朴、纯净,如我。”很是直白,继而激昂,说,“我来自农村不错,我们那里同时还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舍生取义、勇往直前的品质我同样具备。班长的职责是什么,那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关于这一点苏锋同学肯定不如我,指点江山苏锋同学肯定可以,但鞠躬尽瘁却未必可以做到。”杨志远举手投足之间,表露出了一种自然的大气和舍我其谁的大度,一下子就打动了全班同学,一致推选杨志远作为班上的班长。
这四年,杨志远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以良好的行为素养,严谨的管理能力,始终把全班同学团结在一起,同进退共荣辱,全班同学亲密的就像一家人似的,让外班同学羡慕不已。
‘燕京’都不知道是第十几箱了,一圈下来,又没酒了。苏锋笑,说:“这酒怎么这么不经喝,三下五下又没酒了。”赶忙朝门外的服务员招招手,说,“麻烦你再搬几箱啤酒来。”
杨志远知道苏锋的性情,任由苏锋折腾,他笑,说:“怎么,看样子你今天非要把大家灌醉不可。”
苏锋说:“那是,今天咱们都豁开了喝。谁让你小子不地道,非要回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你是班长,要知道你这一走,咱们这班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前散伙了,我这心里憋得慌。”
李长江也说:“就是,志远,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回老家干嘛?留在北京有什么不好,你要在北京,咱们有事没事都可以聚聚。你看看咱们这班,留北京的至少有一大半。”
杨志远说:“既然咱班有这么多同学在北京,长江你就得负起这个责来,经常把同学们约到一起聚聚,别真让咱班散伙了。”
李长江说:“好的,这个任务我接了。可你是班长,你这一走,大家总觉得少了主心骨。”
李长江这么一说,班上的女生纷纷来和杨志远碰杯喝酒,一个个眼睛红润,搞得杨志远心里也是酸溜溜的,杨志远酒已经喝开了,都是来者不拒,杯一碰,头一仰,一杯见底。
许晓萌没和杨志远一桌,她在旁边的桌子上,她是第一次见杨志远这么放开了喝酒,心里不免有些为杨志远担心,她走过来递给杨志远一包纸巾,有些爱怜地说:“看你喝得满头大汗的,擦擦。”
杨志远看了许晓萌一眼,许晓萌是江浙人,江浙一带多美女,许晓萌身材很好,凹凸有致,每一个初见她的人,都会觉得眼前为之一亮。许晓萌不喜张扬,尤其是在这种公共场合,她一般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在杨志远的心里许晓萌就是一首清新的江南小令,清幽委婉,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他和她之间,一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比友情多一点点,比爱情又少一点点,杨志远把这叫做第三类感情。
杨志远擦了擦额前的汗,说:“谢谢晓萌。”
苏锋在一旁起哄,说:“你们俩怎么着也得喝一杯。”
杨志远点头,说:“晓萌,我们是该喝一杯。”
苏锋知道杨志远和许晓萌之间的那点小暧昧,坏坏地笑,说:“以什么名义?”
许晓萌浅浅地笑,说:“那就以同学的情谊,志远我和你喝一杯。”
苏锋故作遗憾地摇摇头,说:“这个理由简单了点,要是以爱情的名义我觉得还有些意思。”
许晓萌的脸顿时一片绯红。杨志远拍了苏锋一下,说:“我看你是欠抽。”

分享方式均为网盘链接,先转存,再下载这是我继续前进下去的动力
本站统一解压密码为:tfylion.top注意!!!压缩文件不要在网盘内解压压缩的方式均为“分卷压缩”,保证所有分卷在同一文件夹内,只需解压“part1″分卷即可!单独解压或者解压其他卷无效!如有疑惑,请点击跳转链接→解压缩操作步骤视频
(小说连载作品最新章节和催更请发表评论区或私信!)

https://drive.uc.cn/s/2ce3ceba7d9a4?public=1

UC网盘

https://pan.baidu.com/s/1X62a31QY80XmGxrJvVanig?pwd=rh39

百度网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8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